在中國的萬年玉器史上,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北方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玉器和東南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為代表,形成了第一次發展高潮;至商代晚期以殷墟玉器為代表,達到了第二次發展高潮。西周玉器承前啟后,在繼承商代玉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至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與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玉器制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
一、 考古發現的中原兩周列國玉器
河南鹿邑太清宮鎮西周初年長子口墓,是一座雙墓道中字形大墓,出土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骨器、蚌器606件。其中玉器104件。多置于棺內,種類包括禮器、儀仗、工具和生活用具、裝飾品四大類。
玉禮器有琮、圭、璋、璧、環、璜、玦、簋等23件。其中玉璧(M1:280)好之孔壁凸起呈圈狀,有人稱之為凸好廓璧,或稱有領璧。此種型式的玉璧與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殷墟婦好墓、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所出相似,明顯具有商代晚期風格。玉簋(M1:74),出于槨室北部,與青銅禮器放在一起,顯然是具有禮器的功用。玉色淺白,腹部飾弦紋和圓渦紋。此前殷墟婦好墓曾出土2件玉簋,形制略同,唯前者器腹較淺,圈足較高,紋飾也較簡練,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透雕龍鳳紋璜(M1:111),主體為一鳳鳥,昂首收足,勾喙垂尾,高冠雕成龍形,構思巧妙。全器采用立雕、鏤刻、鉆孔和線刻相結合的藝術手法,紋飾華麗,自然流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玉儀仗類有戈、鉞、刀、鏃4種。玉戈多放置在墓主頭、胸、腿等部位,無使用痕跡。造型端莊,材質精美,通體拋光,為玉器中之上品。墨玉刀(M1:330),放置在墓主人腰間,與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短柄玉刀形制幾近相同。弧背曲刃,刀背兩側有陰刻滴水紋。通體烏黑發亮,制作甚佳。
玉工具和生活用具類有錛、刀、刻刀、抄4種。
玉裝飾品類數量最多,質地和制作均佳,為長子口墓出土玉器的精華。其中最精彩的是一件虎首跽坐人鸮佩(M1:319),出于墓主人身側,從正面看為一虎首跽坐人,而從背面看則為一鸮。虎首高昂,大口暴張,利齒猙獰,長圓形雙目虎視眈眈。虎首下為人身,跽坐,身著衣。鸮呈蹲狀,圓目突睛,虎之雙耳亦為鸮耳,人背作鸮身,人的兩臂作鸮之雙翼,人之兩足作鸮足。通身飾陰線刻云紋。此器將虎首、人身和立鸮完美地集于一體,匠心獨運,巧奪天工。其它如龍鳳佩、牛面佩、獸面佩、龍、鹿、鳥、兔、魚等,均形象生動。
長子口墓年代不晚于周初成王時期,墓葬形制和葬俗有商代遺風,玉器造型和紋飾具有商末周初雙重特征,經鑒定墓主人長子口系年齡60歲左右的男性,發掘者推斷其為商末顯貴,在西周初歸附之后,又成為這一帶的封君。
洛陽北窯西周墓地位于洛陽老城北郊,自1954年發現以來,陸續發掘西周墓葬348座。
西周早期墓116座,出土玉器51件,包括柄形器、戈、鉞、刀,并有魚、虎、鸮、鳥、蟬、蠶等動物造型。其中M198出土一件玉虎,玉色淺灰,為一件圓雕精品。虎作伏臥狀,頭向下垂,張口欲食,長尾后拖且向上卷曲。背飾雷紋,兩側刻卷云紋。頭頂及背部巧妙用利用黑灰色玉斑,以表現毛色的深淺對比,是一件俏色手法的佳作。
西周中期墓57座,出土玉器66件,包括牛形調色器、柄形器、戈、鏟、璜、觿、魚、鳥、蠶等。其中牛形調色器(M14:8),灰白色玉,圓雕作伏臥狀。頭向前伸,其上也有黑色斑紋。牛身作方形,飾卷云紋,背部寬平,雕琢有4個圓洞,作調色之用,出土時圓洞內尚殘留朱紅色顏料。
西周晚期墓34座,出土玉器235件,包括柄形器、戈、铚、璋、璜、玦、魚,以及大量小件玉飾和石英珠等。
西周初期營建的洛邑成周,是周王室統治東方廣大地區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北窯西周墓地出土不少帶銘青銅器,如"王母"、"王妊"、 "太保"、 "虢公"、 "蔡叔"、"康伯"、"毛伯"、"豐伯"等,均為西周高級貴族和官吏。墓葬一般不設腰坑,也不見殉人,隨葬陶器以鬲、罐組合為主,反映了周人的葬俗。
應是中原地區的一個古老封國,同時又是一個文獻記載湮滅已久的小國。1986年,在河南平頂山市西20公里的薛莊鄉北滍村滍陽嶺,發現了應國墓地。經過持續10年的考古工作,發掘西周墓葬36座,春秋早中期至戰國墓葬20余座。
西周早期墓M230,殘存玉器有戈、璜、柄形器以及羊、鳳鳥、鷹、魚等飾件,造型生動別致。
M84屬西周中期墓,據銅器銘文,墓主人為一代應侯。玉器多置于棺內,墓主頭部上方置玉戚,應是其諸侯身份的象征。頸部和胸部置5個玉璜,分別串連長短玉管和800多顆料珠、瑪瑙珠,構成一組4串項飾和佩飾。腹部又置玉圭、玉璧和4件玉柄形器等。
M1為西周晚期墓,隨葬玉器數量甚多,玉圭、石圭置于槨蓋板上,1件玉柄形器置于槨內。棺內墓主頭骨頂部置1件玉琮,兩耳附近各置一件玉玦,口含3塊玉片,頸圍一串項鏈,左肘關節處置1件小銅環,右肘關節處有1件小玉環,骨盆周圍有玉璧、玉璜、玉蟬、玉人形佩、玉錐形器、玉鷹等,右腳趾處置1件夔形玉片。其中白玉透雕人形佩(M1:110),正背面紋飾相同,采用透雕和雙陰線相結合的技法,雕成蹲坐側面人形,神態生動,晶瑩剔透。白玉鷹(M1:114),玉質溫潤光潔。鷹展翅飛翔,頭向右扭曲,以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鷹眼、鷹背和雙翅均為線雕,兩爪作長條形卷曲于身下,此器玉質精良,琢磨精致,造型生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雕精品。據考證,應國之"應"在古文字中即"鷹"字。玉鷹的出土,表明了應與鷹的淵源關系。
此外,西周晚期墓M37出土的1件玉牌聯珠組佩,長35.5厘米,由梯形玉牌和綴于其下的五組玉管、玉珠、瑪瑙珠串飾組成,色彩斑斕,奪人眼目。M46出土有多組項鏈、綴飾、佩飾、串飾,雜以琮、玦、圭、玉握、玉魚,布滿全身,令人目不睱接。
應國在春秋早中期之際為楚所滅,這里成為楚國北方邊境的軍事重鎮。戰國早期曾一度屬韓,戰國晚期并入秦國版圖。
虢是西周初期始封的姬姓國。上世紀50年代與90年代,先后兩次在三門峽市上村嶺一帶發掘虢國貴族墓地。第一次發掘墓葬234座,第二次發掘墓葬18座。其中M2001和M2009為2座國君大墓,M2012為國君夫人墓,M1052和M2011為2座太子墓,此外還有一批大夫與士一級的貴族墓葬。出土各類珍貴文物數萬件,僅玉器就達4000余件,數量之多,品種之全,玉質之好,制作之精,為西周考古中所罕見。
M2001為虢國君主"虢季"墓,隨葬各類器物品約5293件,其中玉器967件(顆)。外棺蓋上置玉圭、戈、柄形器、戚等。內棺蓋上置玉戚、琮、璧、璜、戈、圭等禮器和玉龍、虎、鹿、鳥、鴿、鱉、魚、牛首、馬首等佩飾,以及玉柄形器、管、珠、片等飾件。棺內死者面部覆蓋綴玉幎目,這是以玉片分別制成人體面部各器官的形象,如眉、眼、鼻、髭、口、顎、耳、頰、印堂等,周圍環列三角形、梯形小玉片,構成面部輪廓,以絲線縫綴于絲織物上,覆蓋于死者面部。這是后世盛行于漢代的帝王殮葬"玉衣"的祖形。此外,死者頭戴玉發飾,頸掛玉項飾。更有一套大型組玉佩,置于頸間而達于膝下,由7件大小遞增的玉璜間以左右對稱的雙排兩行瑪瑙珠、玉管和料珠串綴而成。尸身上下還放置數塊玉璧以及玉圭、璋、戈等,再在口中含玉,手中握玉,腳下踏玉,甚至在趾間夾以玉飾,充分表現了古代帝王之身的威嚴。
此外,槨室東南角出土1件玉柄鐵劍,由鐵質劍身、銅質柄芯和玉質劍柄嵌接組合而成。經鑒定為目前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此劍劍身包裹一層絲織品,外佩皮革精制的劍鞘,應是主人生前心愛之物。M2001入葬年代當在西周晚期。
M2009據銅器銘文為虢國國君"虢仲"墓,隨葬品之多,居虢國墓地已發掘的墓葬之首。墓內隨葬的各種玉器,可分為禮儀用玉、生活裝飾用玉、工具類玉器、斂葬專用玉器等。M2009也出有綴玉幎目和六璜組玉佩,另有玉璜、琮、璧以及戈、鉆、斧等。其中一對透雕白玉璜可組合為一件完整的玉璧,印證了漢儒半璧為璜的說法。白玉璧兩面均飾變形龍紋,紋飾流暢而富于動感。一件青白玉琮,一端射口刻銘文"小臣妥見",據考為商代武丁時期遺物。另有一件半琮,方體短射,形制奇特,系琮縱剖而成。大玉戈形體碩大,通長達70厘米。M2009玉器中最精致的莫過于各種圓雕動物了。包括龍、虎、象、鷹、鴿、鸮、兔、鹿、鼠、牛、羊、猴、蛇、龜、蜘蛛、蜻蜓等,數量之多,種類之全,蔚為大觀,且用料考究,造型生動傳神,琢磨精良,紋飾華美流暢,實為研究西周玉雕工藝的珍貴實物資料。
更值得一提的是,M2009外棺蓋上放置一批用毛筆書寫于玉片上的遣策,字跡工整醒目。遣策上有周宣王時重臣"南仲"的名字,這為墓主虢仲下葬的年代提供了佐證。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遣策。
自1992年以來,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已先后發掘清理了9組19座晉侯及其夫人墓,起迄年代從西周早期至春秋初年,出土玉器數以千計,大致可分為禮儀玉、佩飾玉和喪葬用玉等。
禮儀玉有玉琮、玉璧、玉罍、玉鉞、玉戚、玉戈等。M8出土一件獸面紋玉琮,以四棱角為中軸刻抽象獸面紋,獸面上復飾云雷紋,依稀可見良渚文化遺風。M63玉罍器型與紋飾均仿自青銅,是首次發現的品種。玉罍深綠色,小口圓腹,肩飾鳳鳥紋,上腹浮雕火紋間以四瓣目紋,下腹飾三角垂葉紋,通高僅6.2厘米,小巧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