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摹仿。過去的古玩商常招收10歲左右的小學徒,讓其學習古玩知識,并繪畫、書法一起演練,當達到一定水準,就讓善繪畫者天天摹仿某名家的真跡畫,讓善書法者天天摹仿某名家的書法,經過數十年的摹仿,達到可以亂真的水平。然后,將摹仿的作品用薰舊法加工,使紙張、墨色、印色具有陳舊的樣子。隨后,將偽作送至名家的故居或紀念地出售,并聲稱此類原物在當地甚多,本地人士不當稀罕之物。一旦有外地人士看見,自我認為確是真品,并為見到真品而驚喜,就會問價并壓價購買。價錢雖貴,買家還認為撿了大便宜。
二是補題或改題舊書畫。古代不少畫家繪畫或寫字,多不落款,且多不蓋章,即使落款也字跡細小,不引人注目。作偽者依據作品的紙張斷定朝代,然后就字畫內容,選定紙張所處朝代最享盛名的書畫家,冒用其名款加印,以假亂真。
三是改充舊書畫。明代圍屏盛行,遺留不少。后人將圍屏格心字畫取下,重新添款加印,并用舊錦表飾,冒充宋朝名家字畫。
四是運用舊紙作偽。字畫字料必須與作者生前年代相同,所以作偽者千方百計去尋覓舊紙張,有的會從唐宋出版的經書上撕下空白紙頁。然后,在舊紙上仿庸宋字畫,很容易得逞。
五是割裂題跋。書畫講究題跋,題跋愈多者價值愈高。但是由于屬主身份關系的轉換,低身份人的題跋有時會被王公大臣裁割掉。后來,作偽者將裁割棄去的題跋重新利用,另嫁接在其他字畫上,充古字畫售賣。
是補描舊字畫。舊字畫因紙張壽命關系,一般難逾千年,保藏不妥,往往數百年后即破敗缺殘,等于爛紙一卷。作偽者低價得到后,先用舊紙核糊,然后請高手對破損處進行添筆補繪。售出時,雖假亦真,頗難評定,
七是描抄。運用雙勾法,先在原跡上蒙上較透明的紙,以談墨作細線描出真跡輪廓,然后取下,將宇輪廓內空白處用濃談干濕墨填滿,遂成作偽真跡。
八是揭核舊書畫。明代以來,字畫均用宣紙作材料,宣紙往往由多層疊制而成。核匠在核畫時,將原畫最上一層揭下自留,原畫一幅經裝核成為兩幅。
九是代筆。由擅長字畫但缺乏名氣的作者寫字作畫,然后由名家題款加印,作為名家作品出售。代筆者僅取得畫酬。如唐伯虎初拜周東村畫家為師,后唐伯虎名聲大噪成為名家,但是進入病纏之時反請周東村為之代筆,誰人疑假?
古字畫的鑒別可依據以下方法
時代特征與個人風格 書畫是作品,必然留下時代特征,不同時代字畫特征不一。唐朝之前的山水畫恐怕難令人置信,用楷書冒充西漢書法也不會有人相信。只要對字畫年代宇型、畫技畫風有大概了解,明顯的偽品欺騙就可鑒別。對于名家作品,要了解名家的生平、藝術風格與創作題材范圍,更要了解他們的筆墨技法。名家的藝術表現技法是長期操練后而形成的,一般人要模仿難免有敗筆顯露,抓住某人筆法特點研究至深,則容易辨認偽作。
紙、帛的鑒別 字畫是作于紙和帛之上的,帛的壽命一般百年左右,紙的壽命約在千年之內。當然,出土文物中的紙帛由于地下埋葬環境的不同,仍可能超越千年。例如絹帛在晉唐之前是單絲織成,直到宋代才發現雙絲織成的絹帛,比元明時期的絹顯得細密。由絹的質量類別可以斷定字畫年代。紙,也有時代痕跡。隋唐之前,紙以麻料作原料,顯得纖維較租,紙張不夠細潔;隋唐之后,樹皮被用來造紙,其紙質就比以前精細;北宋中期后,造紙原料多樣化,紙質也呈現多樣化了。實際上,民間收藏的字畫僅以明清以后時期多見,這是因為紙、絹本身難于歷經數百年保存的緣故。再加上造偽者的混淆,所以有人認為古字畫中相當部分是魚目混珠。 裝演鑒別 各個時代裝橫有其特色。如元代宮廷藏畫選擇專人裝裱,大德四年“以古玉象牙為軸,以鸞鵲木錦碧天續為裝核”。明代書畫則在書畫卷增加了引首,有的還被寫上了字,立軸有寬邊、窄邊之分,有的還加了詩堂。清代宮廷書畫的裝核用料和技術形式都勝于明代,顯得更為講究。
印章鑒別 宋代字畫作品許多不上印章,部分上蓋銅印與玉印,印色有密印和水櫻元代印章質料有木、象牙、銅、玉等,印色為油印和水櫻元代自王冕始用石料印章。明代石料印章普遍,篆文刻法采用“錘頭式”,使用大多是油櫻清代印章形狀、字體、字形均呈多樣化,印色為油質。 畫中人物衣服與生活用具的鑒別 各個年代冠服往往不同,生活用具也有差別,可以據以鑒別。
題跋鑒別 題跋分三類:作者的題跋,同時代人的題跋,后人的題跋。題跋是為了增加字畫的身價。但是,常見有真畫配假題跋或假畫配真題跋的,應仔細鑒別。特別是名家在假字畫上題跋更容易使入迷惑。
中國字畫享謄世界,對收藏者來說,如果能夠將在世名家的字畫收藏起來,這是最方便,也是最放心的了,從長遠價值衡量也比較容易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