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娟作偽主要包括:做舊色、做舊污、做舊殘,現分述如下。
一、做舊色
做舊色是指用顏色將紙、絹染成與某原件一致或近似于通常所見的古舊書畫之顏色。
做舊色的顏料
做舊色常用的顏料是以國畫顏料為主。如藤黃、花青、赭石、胭脂、三青等等,其形制有管狀、塊狀、粉末狀。其特點是透明親水、不洇色,染出來的色澤比較耐久。其次是化工顏料,一般用得較少,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其特點染出來的顏色比較新,容易泛色。另外,還有用一些土方法,如煙熏,日曬。用黃蘗、煙葉、茶葉、梔子、橡碗子等煮汁后直接染色。
無論采用哪一種顏料作舊,事先必須經過調色。如采用國畫顏料染之,首先將顏料研調成液態,然后用紗布過濾去除淀屑渣(因為在制作顏料時雖然細度已足,但在顆粒之間有聚合現象)。之后兌入膠礬溶液便可試染。如用煙葉等熬汁染色,等待色液冷卻之后再試染。由于用這些原料煮出的色液顏色較單調,根據需要有時還要另加其它顏色,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
做舊色的方法
1、直染法即將被染的對象平鋪在臺面上,然后用排筆直接依次從右至左上色。這種方法適用于吸水性強,薄質紙類。
2、拉染法即用一個與被染對象規格相當的長方形水槽盛上色液。然后用兩手拎著被染對象的兩角或上端緩緩從色液中拉出即可。這種方法適用于紙質結實,拉力較強的紙,如皮紙、裱件等。
3、浸染法是針對絹帛而言。因為絹帛屬絲織物,紡織出來的新絹有油。如在臺面上用排筆上色難以掛住,也易皺,所以,置于色液中浸泡稍加揉搓,待數日后取出,可得舊絹色。如經過膠礬便得舊色熟絹。
4、托染法也是針對絹帛而言,由于綾絹不易掛色,事先托上一層宣紙,后再染色。色方法同“直染法”。
另外,還有的通過日曬,風吹,使其泛黃,俗稱“風化紙”、“風化絹”等等。
辯別方法
了解了一些作舊色的方法,我們就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辯別它的真假。
1、看總的說來,古舊紙、絹的舊色,直觀感覺應是自然、平和,“潔凈”,正反顏色勻透,紋理清晰。新做的舊色看上去火氣,顏色不均,紙絹面也欠清潔,文理不清,而且起毛。真品紙本舊色一般是褐色、黃褐色及淡灰色較多。絹本一般是深棕色、棕黃色較多。新做舊的顏色粗看無別,細看覺其中帶有黃綠色。
做舊色又分書畫芯(書畫前書畫后)和裱件作舊。
在書畫前做舊色的,書寫和繪畫以后,字跡清晰,墨色,色彩及印油仍保持原色。
在書寫和繪畫后作舊色的,細心觀察可見有淡淡的一層顏色蒙照在字跡或畫意上,有時還可見作舊色時留下的刷痕。
是裱件作舊色的,較易辯別,最容易看出的是顏色不均。因為裱件至少有四層紙合成,所以,顏色不容易將四層紙全部滲透,只要將卷桿上的包紙打開,就可發現里面的紙的顏色不均或呈白黃色,卷桿也受污染。筆者曾經接觸過一橫幅山水畫,畫技較好,做舊的水平也較高,而且做舊以后,又經使用了一段時間,畫面已出現霉跡和油跡,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單從紙色來看,還真可誤認為是真品。當揭開卷桿之后真相大白,里層的包紙呈梅花鹿皮狀的斑點顏色,卷桿也受到污染。很明顯是裱件通身做的舊色。真品裱件的紙和卷桿顏色自然、潔凈。
2、聞真品的舊紙絹聞時覺有日灰氣、煙氣等氣味。新做舊色的紙絹聞時覺有刺鼻的顏料氣味及膠氣。
3、照真正的古舊優質紙對光照,透光度好,紙簾也清晰可見。即使某些紙的厚薄有差異,透光度雖有所不同,但紙簾的感覺也是自然的。另外總能發現有細小的砂眼。新紙做舊,由于染色不均及揉擦紙因此透光度差,紙簾也模糊不清。
舊絹對光照與紙恰恰相反,由于年久磨擦等原因,絹絲受損散脫導致絹面厚薄不一,對光照時,有的透光度較好,有的透光度則差,但有一點比較好掌握,因絹酥脆失去了機械強度,不能將其隨手牽拉,否則就會破裂。新做舊色的繪絹,對光照顏色一般欠均勻,也可隨意拉扯,而且經緯線隨之歪斜,難以破裂(除極少數將絲絹故意搗制無筋骨狀的例外)。
另外,可放在強光處,但不要在太陽光下直照。如靠近窗前,走廊里,是古舊紙絹經數天后,纖維內部結構會受到一定破壞,從而降低機械強度,但對其顏色在短時期內不會明顯表現出來,因為光對它們的破壞是潛移默化的。
如是新做舊的顏色,幾天之后顏色就會由黃變灰至白,筆者曾接觸到一副對聯,是在書寫之后作的舊色,托芯后置于室內窗戶處,由于光輻射熱的透入對字畫的輻射,一個星期后,就由黃變為灰白色了(是自然泛舊與人工做舊色之區別)。
4、洗舊紙絹經水清洗后,舊色基本上不受影響,只顯干凈,洗出的水呈棕黃色(茶色),但水質較“純”,放數日后底層仍沒有沉淀物。新作舊的顏色,經水清洗后,紙絹顏色明顯變淺且不均,洗出的水色新呈黃綠色,紙本因染色時由于揉擦紙而出現的紙疙瘩,在過水時,不免有紙漿帶入水中,所以底層就有沉淀物,并且出現水與沉淀物分離現象(上面的水近似于清水)。是絹本,只要用濕毛巾稍用力擦拭,被擦拭的某一塊就會泛灰白至白色,又因一般都是用新絹做的舊,所以擦時纖維隨之傾斜,也無損。
二、做舊污
做污方法
做污是指用各種方法在紙絹上施污,如做霉點、銹點、油跡、水跡、筆跡,蒼蠅便跡……故意將畫現弄得臟兮兮的,以此騙人,做污多見于畫芯。
1、做銹跡的方法所做銹跡大都以“紅銹”多見(鐵銹)。
用鐵釘事先在紙絹上鉆眼,然后在眼的邊緣涂上高錳酸鉀,干后可得較自然的“銹洞”。
用回曲針、大頭針、圖釘等粘上近似于紅銹的顏料,然后夾在或釘在紙絹上,數日后取下大頭針等物,便可得“銹跡”。
用已生銹的鐵物直接置于紙絹上,數日棄去鐵物,便可得“鐵銹”印。
總之,做銹的方法很多,不一一例舉。
2、做油跡的方法通常在書畫上見到的油跡有:植物油、動物油、蠟油、木油…… 用手指直接在紙絹上點油點,然后在上面擦拭塵土,干后就可變舊“油跡”。
用蠟燭溶液滴在紙絹上,待干后去棄固體蠟油,然后抹上塵土,便可得舊“蠟油跡”。有的則將薄薄的固體蠟留在紙絹上,形成蠟油疙瘩。
辯別的方法
1、銹跡的辯別方法
(1)看舊紙絹上的陳舊銹印,色呈明顯的舊色,并有干枯的感覺,色深,呈黑紅色或赫紅色。色印有一定深度,色印的邊緣有很自然的參差不齊的印痕。
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曲別針的銹跡,由于它與紙在接觸時所受壓力不一樣,會出現很自然的,干凈利索的,深淺不一的銹跡壓印,而且還有斷印現象,邊緣出現的對差不齊的壓印也很清晰。新作的銹印色新,由于時間不長大都呈桔紅色,并覺有濕潤感。
如果是用回曲針沾顏色做的鐵銹(為了急于出效果),與真正的鐵銹色相比,顏色失真,又由于宣紙吸水好的緣故,壓印不顯利索,特別是邊緣的印痕被滲浸的現象更為明顯。
(2)洗陳舊的銹跡用清水洗是無濟于事的,一般都需用藥水清除。如果是后來新做跡,用清水洗明顯可顯淡一些。
2、油跡的辯別方法
(1)看陳舊的油跡看上去覺有干枯感,表面光滑略有泛白,油跡處紙絹發硬,表面灰塵易撣去。
新做的“舊”油跡,看上去有濕潤感,色深印新,表面塵土不易撣去。用手摸揉有的可見有紙毛偏倒,屬絹素的也較結實。
(2)洗燙陳舊的油跡一般用清水是難已去掉的,特別是植物油,都需用有機溶劑清除。新做“舊”的油跡,有的用洗滌劑就可去除,用熨斗墊紙反復輕燙也能吸去部分油跡。
三、做殘
做殘方法
“做殘”是指對紙絹進行殘破加工。
字畫做殘種類很多,如棄角撕口,蟲洞,折印,斷字等。
1、做棄角撕口的方法棄角撕口顧名思義是將書畫芯用剪刀、刀片去掉某一角或在某一段上破口。
2、做蟲洞的方法用刀刺等立法,然后在洞眼上抹上塵土,便可得"舊"蟲洞。 辯別方法
1、棄角撕口的辯別方法
(1)看紙本缺角或裂口的斷層面,大都光潔利索,即使有毛茬的也短少。特別是非常酥脆、發硬的更易脆裂、裂口處基本上不見“藕斷絲牽”的毛茬,稍碰裂口即碎成粉末。
新做的紙本破口的斷層面毛茬長密(尤其是用手撕的),即使是用刀刺形成的硬口,經過再次加工后口面也會溢出較長毛茬,并具有一定抗拉力。(圖7)筆者曾見過一副對聯,破口是在對聯的三分之一段上,用手撕的,裂口容易吻合,毛茬較長,抗拉力也較強。明顯是新做的。(圖8)
如果是舊絹上原有的破口,此紙口更易辯別。因為帛絹最易老化酥脆,破口一般都是參差不齊的,毛茬短禿,無抗拉力,一觸即碎,并伴有粉塵飛揚。又因為絲織物不能象紙那樣可用手隨意撕口,即使強行撕口,周邊絹絲的經緯線必定要受到影響,導致歪斜,不易于書畫。如果書畫后做裂口,裝裱質量又是不佳,那么,畫意非變形不可。如果是托紙后做裂口,就顯得更假了。所以,要想在新絹上做出陳舊的裂口效果是非常難的。
(2)洗由于陳舊的畫心是自然泛舊色,除用化學試劑清洗外,毛茬不會褪色,濕水后也不能隨意提取。新做裂口的畫芯,一般來講事先都是做了舊色的,毛茬過水以后,泛灰白色至白色(上面那幅對聯就是如此),濕水后也易提取。
2、蟲洞的辨別方法
(1)看自然的蟲洞形狀各異,千變萬化,洞口邊緣光潔鋒利。嚴重受蟲蛀的畫芯洞眼是密密麻麻,有圓形、十字形,還有似條狀蟲樣的,象一條條活蟲浮在畫芯上,使人毛骨悚然(圖9、10)。蟲洞雖小,要做出它的“神似”并非容易,所以做假的蟲洞,一般只覺有殘洞感,能做出“形似”就算不錯了,因此,真假蟲洞是較易辨別的。
(2)找另外,做假人在做殘時也是經過“經營位置”的。有的破在空白處,有的破在畫意處,還有的破在題款、落款以及圖章處。筆者曾見有一副花卉冊頁,做殘的方式很巧妙,是用刀做的硬口,這個硬口是沿著葉子的形狀而做的(葉子的邊緣),且只做了半邊葉,當顏色著紙渾開后,加上畫面又臟,一時很難看出破綻(當然,要與作者在作畫時自己所裁補的硬口相區別),做假人這樣的做的目的是使人轉移視線,故弄玄虛,如在圖章上破口破洞,就會影響觀其圖章的全貌,這樣,在鑒別時由于看不清字的牽絲筆畫而產生混亂,以至達到他們騙人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善于發現隱藏的破綻。
四、相關方面——裝潢做舊
裝潢做舊的方法
1、利用原舊鑲料配裱在假畫上采用從古舊書畫中拆取原裝的絹、紙、軸頭配裱在假畫上。因為有的古舊字畫在裝裱時使用的漿子較薄,加上繪絹又是稀粗帛絹,所以,命紙有時可以整張揭取,有的裝潢材料質量較好,加上保存得法,揭下的綾絹也完全可以再次使用,特別是這些材料的舊色又十分自然,所以,做假人就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來做假騙人。
2、仿舊鑲料配裱在假畫上利用仿舊材料配裱在假畫上,古舊安字畫的裝潢材料,不外乎紙、絹、綾、布等。在這幾種材料中,綾是有花紋圖案的,做假人一般的弄不清楚各時期綾具有的花紋特點,因此,他們大都不敢輕易用花綾仿舊色做鑲料(除開在原裝中拆下的)。所以就用其它幾種材料仿舊色作鑲料,如將紙絹染成米黃色、桔黃色、淡青色、淡綠色等。還有古舊字畫有用青藍布做鑲料的,所以,仿舊人也有用這種布裝潢假畫的。
3、仿舊裱裝潢形制裱在假畫上古舊字畫裝潢形制一般都比較大氣,鑲料顏色淡雅,如米黃、米白、淡青等。結構較復雜,僅鑲邊有的就有三個層次,錦眉、包首似乎不可少。裱件規格也較大,一般鑲首似乎不可少,一般鑲邊為7至10厘米,裱件總長為234至250厘米。即使是小畫芯,是要裝裱成掛軸形式的,也是畫芯不夠料來湊,所以,也有仿這種高大形制和裝潢結構的。
4、在裱件上作殘、作污仿舊者除了在畫芯上作殘和作污以外,在裱件上也同樣有作殘污的。
作污:有的將裱件卷起來存放在濕度大的地方,故意讓其受潮,形成霉點或水跡,有的做絳圈銹跡,有的做天、地桿木油黃跡……
作殘:在裱件上破殘洞,有的將鑲料邊的接縫處故意掀翹形成與畫芯似脫非脫的分離狀,還有的在天,地頭處將畫桿與紙脫開形成狹散狀。有的又將套邊故意弄成殘缺和硬折痕等。
總之,裝潢作舊五花八門,除以上外,有舊畫揭兩層的,畫芯合拼與拆散的,移挖畫芯的,還有對已作殘的畫芯修補復原的……
辨別方法 1、裝潢鑲料辨別方法
(1)看鑲料的牢固程度仔細觀察裝潢材料從原物中拆下的還是用后來的新材料仿舊的。拆下的材料一般都較酥脆,舊色自然,多少都有一些損壞的痕跡。仿舊的鑲料都較結實,經緯花紋清晰。
(2)看鑲料的花紋特點如果是用綾裝裱的,就要看綾紋特點是否與畫芯的時代相符。因為鑲料只有后人用前人的,不可能出現前人用后的情況。筆者在“做舊色”一節中談到的橫幅山水畫,它是裱后通身做舊色,從表面上看,舊色效果也不錯,做舊色的本意看得出來至少要將它做成明清時期的舊畫,但做舊者只注意到了仿舊色方面,忽視了綾的花紋特點與繪畫時代風格相吻合的問題,也就是說,作假人不懂得明清時期的綾的花紋特點,就無知地采用了現市場上出售的藍色冰梅花的仿宋錦作裝潢材料(圖11),稍有經驗的人就可從這一破綻中便知是做假的(當然,與舊字畫用現在的綾絹作鑲料進行修復重裱的是兩回事,不能混談。)
(3)看鑲料的顏色(請看做舊色一節)
2、裝潢形制辨別方法
(1)看裝潢形制做假的也有仿古書畫高大的裝潢形制的,但不多見,可能與省工、省料有關。所以,裝潢的規格以2米左右為多見(現也有真品裱2米左右的)。另處,裝潢的結構形式與古時差不多,但結構之一的“包首”,在古舊字畫中是常見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現在許多從事裝裱的人并不懂得包首的配裱,即使懂得,又嫌費料費工,所以現字畫裝裱幾乎沒有配包首的,做假的更是如此。
(2)看裝潢做工古舊字畫裝潢,不管是宮廷還是民間裝,做工都是很講究的,哪怕是用遜于綾絹的紙作鑲料裝裱的,也能從中看到裱工們的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做假人為了牟利,將做假的字畫一般都是請“半桶水”的裝裱匠裝裱,所以,時常看到裝裱的做假的字畫做工不精,具體表現在:用漿板滯、鑲料裁剪彎曲、鑲邊搭口寬窄不一、鑲料顏色搭配不當,甚至天、地頭的比例分配也不諧調。
3、作殘作污辨別方法
看施污的部位
如在天頭見有無規律的絳圈銹跡,可認定是新做的,因為絳圈是固定在天桿上的,由此產生的鐵(銅)線圈的銹跡也應是有規律的。
如果作殘的畫芯未經補殘(未裝裱),作殘的痕跡易識破,如果經過裝潢后就難以辨認是原有的舊殘還是做假的“舊殘”。可用放大鏡仔細辨認,并采用以下方法:
(1)裱件反卷對于有殘的畫芯,裝裱的目的是補殘復原,那么補殘處必然會有灰層邊。如果裱工又差,經補過的破殘處就在可能脫漿,反卷時,補口邊緣會翹起,如補的是硬口,反卷時,硬口自然斷開。
(2)透光照如果修補的是硬口,對光照時,會漏出“一線天”,筆者在“作殘”一節中說到的花卉冊頁,作殘時是破的硬口。從當時的裱件看是難以看出破綻的。但用以上兩種方法試之就原形畢露了,將裱件反拱,硬口斷開,再透光一照,硬口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在辨認已補殘的畫芯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真品由于裝裱水平不佳,用以上兩種方法檢驗時,很可能出現假品殘跡的效果,誤認為是假品。二是假品由于裝裱水平高,用以上兩種方法檢驗時,很可能又出現真品殘跡的效果,誤認為是真品,所以千萬要當心。 最后要提出來的是:由于某些人(所謂的“收藏家”)的鑒定水平有限,花了財力物力收購了一些贗品,為了收回“學費”,違背良心又去騙別人,對此,人們要特別引起警惕。建議字畫收藏愛好者,了解一些書畫(發展史)以及裝裱知識,最好能動手寫寫畫畫,我們就不會被做偽者所“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