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幾年前,有一位朋友買了一張吳昌碩的畫,錢都付掉了,拿來給我看,我看了以后覺得特別奇怪,因為這幅畫絕對是假的,上面的圖章也是假的,但是題跋又是真的。我說你給我留一天,白天再看,白天一看西洋鏡戳穿了。畫上的題跋是吳稱此作為"夢曰佳作",然后是吳昌碩大名和所題寫的年月,我仔細看這個"曰"字上面本來還有一撇給刮掉了,至此恍然大悟。原來這張畫不是"夢曰佳作",而是"夢白佳作"。乃是王夢白畫的,有吳昌碩題的字。精乖的謀利人把"白"字一撇刮掉,這樣讀起來似乎成了吳昌碩題自己的畫了。
⑧看遞藏、看著錄、看畫冊。
為什么要看遞藏呢?一件好的舊作品,往往歷史上流傳下來是有序的?,F在收藏在臺灣故宮里董其昌畫的《葑涇仿古圖》,是明代末期的,這張畫畫得非常精到,從乾隆開始,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宣統所有的收藏印都在上面,一共是二十二方收藏印。有這樣一個傳遞下來的收藏過程,這張畫應該講沒有什么問題。除非這些印章都是假的,這又另當別論。
還有些畫就是要看它的著錄。古代沒有照相術,不可能把畫照下來,是用文字記載,那張畫什么時候曾經是由誰收藏。一張畫在一本著作里有過記載,說明這張畫是有來歷的、可信的。如古來的《鐵網珊瑚》、《書畫題跋記》、《藏書畫目》、《平生壯觀》等都是重要的著錄,足資查考。但是話又講回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些人就是因為在著作里見過詳細的文字記錄,從而照此為依托來作偽造假字畫的。
為什么提出要讀畫冊呢?因為近代,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書畫家出版的畫冊特別多,為偽造假字畫者提供了方便之門。比如,別人造我的假畫,我畫冊里面有一張五條魚的畫,結果北京有個拍賣行就寄來了四條魚,我說我從來不畫四條魚,看也不要看就是假的。過了一個月,北京又寄來一張畫是五條魚,這五條魚也是從這本畫冊里翻過來的,就是形式上變了一下,直式變成了橫幅。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現象,這兩張畫的題跋是在一個稿子上描下來的,題跋、文字、字體格式一模一樣,像這樣就是從畫冊里翻過來的。去年,上海一家拍賣行拍賣我的一張畫,我講這張畫原作在我家里,他們怎么也不信,后來拿去給他們看,最后他們撤掉了。這就需要我們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一不留神,就會上當。
做假畫的人,大都是會畫畫的人,照葫蘆畫瓢,再叫懂書法的人來描字,然后是照相制版加印記,據說15元制一個印章,兩方章只要30元錢,這個圖章永遠可以用下去。所以,我提出有的時候要見遞藏、見著錄、還要讀畫冊。如果能非常認真地讀畫冊,留下深刻印象,在鑒賞字畫時,這個印象會自己涌出,減少"吃藥"的可能來。
一般造假字畫的人,憑空來造水平沒那么高,都是仿造你曾經畫過的畫。最方便的是花200元錢買一本畫冊,可以做100張,成本相當低,這種情況值得注意。多讀一些畫冊,你就知道這張畫是從哪一本畫冊里翻版出來的,就可以戳穿西洋鏡。
⑨知生平、曉交友。
買一張吳昌碩的畫,你對吳昌碩生平包括他藝術史的演變過程有所了解,一般不容易買假東西。從書法角度來講,吳昌碩天才的發掘在書法和繪畫上不及篆刻來得早,相對他四十幾歲寫的行書還比較嫩拙。以后他對金石的研究很有深度,在六十歲左右,他寫行書,往往采用金文字篆書的結構,放到行書里去。到70歲上下,書法寫得異常放縱,字的結構、運筆、行氣都十分狂放,75歲左右又復歸平整。到78歲以后,他的書法就特別堅剛老到,進入人書俱老的境界。此外,在篆書方面,吳昌碩四十幾歲時偶爾臨摹石鼓文,是非常楊沂孫的。五十幾歲開始寫石鼓文,筆跡稍細而趨生動,到六十幾歲后就寫得個性突出,相當自在。七十幾歲筆跡沉穩,八十以后就積點成線,特別的純厚雄強。你對吳昌碩一生各個時期的書風了解得比較清楚、透徹,他的字畫放到你面前,綜合判斷,你可以基本確定這張東西的真假,就是上面沒有問題年份,憑著長期積累,你就可以知道這張東西大致是哪一年的創作。所以,系統考察一位藝術家整個藝術發展軌跡,對于收藏是相當必要的。
大約八、九年以前,我到安徽,看到清代末期很有名的一個篆刻大家黃士陵的兩方大印,刻得非常好。但是在安徽轉了兩年沒有賣出去,為什么呢?因為在20年以前,有一位先生寫過一篇考證文章,說黃氏死于1908年的正月初五,而這兩方圖章是這一年的夏天刻的,也就是說是黃氏死了五個月刻的。所以在安徽沒人敢買。我當時是怎么分析的呢?第一,我看篆法、看用刀、看風韻,絕對是黃氏刻的。第二,在這個時期沒有另外一個人有這樣高的水平,有這樣的用刀,刻出這樣好的印章。而且他的邊款,刻給的這位畫家,在歷史上是可以考查的。綜合幾個因素,斷定這兩方圖章是真的,就花一千五百元把這兩方大印買下來了。買下來以后,我就到黃氏的家鄉找他的后人,我說,請教你們,黃士陵1908年正月初五的卒日是否有家譜的記載?他們說家譜沒有,完全是憑回憶的。他的后人雖也七十幾歲,但都是黃氏死的時候還沒有出生,他們的回憶是欠精確的。后來,結合黃氏的一些書畫印實物考察,我們可以推定黃士陵應該是歿于1909年而不是1908年。
⑩辨證分析,立體考證。
就是要把很多因素結合在一起,辨證地考證字、畫、印章。講辨證,就是注意事物的正面與反面,歷史與現狀,可能與否定……諸如,我們在鑒定時往往會自我釋疑,以為作偽者不可能如何如何,而高明的作偽者正是窺察出這種心理,去制作贗品,請君入甕。講立體,就是注意從多側面、多角度、多方位去考察真與偽,捕捉大大小小的疑點,從而科學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見,排除人為的因素,獲得符合真實的結論。
我粗略地講了十個方面的考察內容,最重要的是看筆墨,看作品本身,其它方面都是一種有用的參考,有主次之分,而又不是獨立的。去年年初我碰到一件事,一位朋友來講,安徽有一件祝允明的手卷,上海、北京的幾個鑒定名家都在上面題過字,肯定是真跡。他特地從安徽拿來,一看,三家題跋是真的,作品則是假的。為了證明我的觀點,我就指出,①這條字是用油煙墨且是用墨汁寫的;②這張紙的顏色是加色做過的;③祝允明一生的多個階段,從來就沒有這一路字。④上面的印章是假的,印泥是這幾年的新貨。
又比如講,我曾看到一方圖章,署款是吳昌碩刻的。印面為"到處云山是我師",有趣的是上面有兩段題跋,一段是35年之前題的,一段是35年以后的題跋,兩個題跋的運筆是一樣的,一看就是假的。吳昌碩刻邊款的風格,30歲到40歲之間變了三、四次,45歲以后基本定型,僅有嫩和老之別,所以他71歲邊款跟他35年以前的邊款作風應該完全是兩樣的。憑這一點就可以證明此印是假的。
我接觸過很多老前輩,向他們請教這方面的知識,空閑的時候自己也琢磨琢磨,至今還是一個新手。鑒定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有可以告人的地方,也有不便告人的秘訣。鑒定確實有訣竅,搞鑒定的本事不是天生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收藏家和鑒定家,關鍵是多接觸。實踐出真知,多比較,多思考,多總結,有這四多,一般總能掌握些知識,少一點上當受騙。
對書畫收藏的前景展望
最近兩年,經濟略現疲乏,我認為從字畫印的收藏來看,前景是樂觀的。收藏家千萬不要擔心我現在做收藏家太晚了,好東西都給人家收完了。天底下沒有這個事情,什么時候做收藏家都不晚。我有一個分析,搞收藏有小風險,但是有大利益。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是一本萬利的。我開頭已經講了,書畫價格成千倍,成萬倍地增長。改革以后,面對的是整個世界,我們國內的市場又是非常寬廣的。我有一個估計,中國13億人富起來了,我們收藏家如占百分之一,那就是一千三百萬的收藏家,等于整個上海市的人口。如果一個畫家一生可以畫2萬張畫,書法家一輩子大概能寫5萬條字,篆刻家一輩子也就能刻一萬方印。面對一千三百萬的潛在收藏隊伍,按照比例算,幾百個人才能分到一位作家的一件作品,而且2萬張畫中的一萬張如果已經在博物館等公家單位,留下來的可能只有一萬張在社會上滾,再加以自然與人為的損耗??傮w上是供小于求的,奇貨可居的,所以書畫收藏還是大有奔頭的,前景非常樂觀。
畫家的名氣越大,作品越少,價值的翻番程度就越高,謝稚柳先生跟我講,張大千死之前跟他家人講,趁我還沒死,趕快把我的畫賣掉,死了以后就不值錢了。誰知道,張大千一死,畫價沖天,幾百倍、幾千倍地往上漲。當然,這僅僅是從經濟角度,而書畫作品還自有其觀賞陶冶的功能。
我們收藏書畫印,防止進入一個誤區,就是要收老的,不能收新的;要收死掉的,不收活著的。實際上沒有這個道理。你們看,清末吳昌碩的畫不會比明末董其昌便宜,當代張大千的畫也不會比董其昌的便宜。所以,收藏家的視角不同,他收的范圍決定了他收藏的范圍與人選,而不是一般認為的收老的、古的,必然有利于收新的。
最后我想說一點個人的體會,即:收藏家必須具備四種能力。
一、眼力:沒有眼力不足以言真。
二、財力:缺乏財力不足以言精。
三、魄力:緊要關頭,能當機立斷。
四、毅力:創造機緣,收獲極品。對一時不能到手的好東西,要有耐心,最終瓜熟蒂落,功德圓滿。
書畫創作,收藏,在我們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浩瀚而深廣的海。我們任何一個玩收藏的人,盡管跳到這個海里,一輩子所能游過的線路、面積,想來也只是海之一勺。然而,只要我們虔誠地跳下海去,在游泳中學游泳,我們一定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