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畫值高價
7月16日,西泠印社春拍中國古字畫專場。因為有趙孟頫的《滾塵馬圖》,該場格外吸引買家眼光。作為拍賣師的戴小京舉槌俯瞰全場,有能力競拍《滾塵馬圖》的藏
家不過四五家,經過幾十輪競價,一位藏家出價649萬元,戴小京落槌,“這幅畫,具備了高價的所有特征,流傳有序,而且有過極具分量的著錄。”
雖然藏家通過紙張、墨色或者用筆風格,可以判斷出一幅作品的價值,但是“有記載、尤其是有大家、名家記載的作品,往往可信度更高”。戴小京以《滾塵馬圖》舉例,該畫入過清內府,著錄于《石渠寶策續編》,“既有皇家血脈且屬于非一般層次的記載”,因此是“國寶級作品”。
見多識廣的戴先生也認為,像《滾塵馬圖》這樣的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但經過歷史上名藏家之手的作品數量不少。“一幅作品富有價值可以通過兩個重要的線索來判斷,一個是畫上就有題記,另一個是曾被古代著集收錄或被國外雜志登載過。”
畫上如果有名人題記,或者有珍貴的圖章,那該畫的高價值一目了然;如果畫上沒有題記或圖章,則要靠藏家通過挖掘去找到該畫的價值。“有些藏家獲得一幅畫,只要在歷史上找到一兩筆相關的記載,那幅畫的價值立刻就飆升了。因此很多藏家都非常投入地做這方面工作。”也有不少藏家因為缺乏判斷力,與寶畫失之交臂。戴小京曾拍過一幅明朝陳老蓮的人物畫,最初在北京拍賣場上遭遇流拍。物主后將該畫轉讓給另一位藏家,那藏家找到了該畫在歷史上被一位名家收藏的記錄。并將該畫再拿到朵云軒拍賣時就拍出了天價。“對字畫收藏頗有研究的古人,有時候會撰文記載道:我今天在某某家看到一幅字畫,長寬高大約是多少,畫面描述是怎樣怎樣。這樣的文字資料一旦被挖掘出來,相關的畫作價格就會上漲。
”怎樣判斷畫的真偽
十幾年前,藏家判斷畫的真偽,往往依賴名人題跋或者保價。但戴小京認為,“即使有名人保價,也不一定意味著是絕對的真品。這里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名人對該畫的真偽判斷錯誤,一種是名人出于情面違心題跋或者保價。”現在藏家更仔細研究的。是畫作上的圖章。真實的圖章和畫面風格渾然一體,“要模仿到天衣無縫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同的鑒賞專家,對畫的真偽判斷有時會發生分歧。“國務院整理劫后文物時,有5位水平一流的書畫鑒賞家整理幸存的古字畫。他們常常因為古字畫的真偽產生意見分歧。”戴小京自己也遇到過對真偽判斷莫衷一是的畫作。“曾有一幅吳湖帆的山水畫從我手里拍出去,來龍去脈也都很正當。”不料買家事后認為這是一幅贗品,便請了兩名專家和拍賣行打起官司。戴先生記得,當時拍賣行和不少專家都認為該畫是真品,而確實也有些專家認為那是幅贗品,結果不了了之。
“沒有一個專家是包羅萬象的,有人可能是齊白石專家,有人可能是南宗畫派專家。”因此專家判斷真偽有分歧也屬正常,何況買家。因此,戴小京建議欲涉水古字畫收藏的買家找一些信譽好的拍賣公司,選擇大型拍賣會完成交易;不是高度專業的藏家,不要輕易涉足清前期值錢的作品,因為把握真偽的難度高,收藏也很有難度;清中期至民國的書畫家大概有200多位,這些作品經過歷史檢驗,雖然目前價格沒有大幅攀升,但經得起推敲;藏家收藏古字畫不必追求全面開花,選擇幾家深入研究是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