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作偽,真正流為風氣,大概是從宋代開始。唐代雖臨摹古人名跡,但都是公開的,或雙鉤,或廓廈,但是到了宋代,就有人有意地作偽了。宋明各代,偽畫已很多了。明清之際,在蘇州、揚州,有一些人專門臨摹仿繪宋、元、明各代名畫,俗名州片。因為當時蘇州、揚州收藏家較多,可以有很好的真跡底本供來臨摹。這類畫,在今天看來,雖屬偽品,但仍有它一定的歷史價值。
書畫作偽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當時摹仿或后世摹仿:
臨摹原畫必須技術很高才可以逼真。有的是畫家本人生存時,就有人仿作,如現在的人仿齊白石作品,傳到后來,就使人比較難辨真偽。有的是后人仿古人,用舊紙或舊絹,臨摹真跡,款識印章,完全一致,此種偽品,也比較難以識別。例如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董其昌、傅山、石濤、鄭文等人的作品,往往有如此的偽品。明代以前的人所仿的古書畫,本身已具有歷史價值,還是值得重視的。
2.根據著錄或法帖虛造或描抄:
有些古代的著名書畫,因為經過水火兵災,久已毀滅無存,但仍見于前人著錄,有的人就憑借著錄,用舊紙或舊絹,想像原件內容、款識、題跋、一一偽作,或按古人法帖,擇真一段,用舊紙描抄。有人用舊紙描抄的敦煌小件文書、戒牒、古籍殘卷,就連一些鑒賞家,有時也不免受騙。
3.新畫染造舊:
把新畫染舊以仿古人,如紙本色用鼠灰,絹本色用麥黃,更有一種染成磁青的作品,用金繪或彩繪,題款鄆一桂、蔣廷錫、郎世寧、丁云鵬,此類書畫,往往鈐有乾隆玉璽,用清宮裝裱式樣,冒充故宮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