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條幅的形式也有它的時代風格。如北宋人常畫高頭大卷,團扇宋元都有,明代就少了,一直要到清代道光時又時興起來。折扇明初更多地流行起來,起初用它來寫字,后來才作畫。對聯產生于明代晚期,乾隆以后始流行,如有宋元人款的對聯,可以肯定是假的。
從事鑒畫的人不妨將書畫的時代分一段落。如唐以前、北宋、南宋、元、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到清初、康雍到乾隆初、乾嘉到道咸、同光到民國初年。只要我們書畫看得多了,漸漸熟悉了,不同時代的風格在心目中就會出現一個輪廓。凡遇一件具體作品時,首先要看它的風格特點屬于哪個時代。不過時代也不是上來就能十分確定的,有時也是從其他條件觀察、了解之后才判斷出來的,要充分考慮其他種種的可能性。一則提防有例外,二則前期的風格有時會延續到后代。
即使撇開書畫中那些確鑿表現時的形象不談,它的時代風格也決是抽象的東西,而是明顯存在的。同一時代的作品,盡管有個人和地區上的差別,如宋代書家蘇、黃、米、蔡異體,山水郭熙、范寬殊規,但其間還是有某些共同的風格特點,使人一看而知是宋人的字、宋人的畫。前人鑒定書畫,看到同一時代作品的相同點和不同時代用品的相異點,往往說什么“朝代氣象”,實際上他們所感覺到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時代風格。
個人風格比時代風格還要具體,更容易捉摸。書畫家各人的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審美觀點不同,習慣不同,使用的工具也往往不同。古人寫字,不僅執筆方法有出入,運筆的遲速、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樣,在什么地方用力更是人名相殊,摹寫古人的書法固然可以使用同樣的工具,運用相同的方法和速度,但很難掌握用力的分寸和筆鋒轉折的節奏,要寫某一家的字先要分析研究某家的筆法。所以鑒定書畫不能只著眼于作品的表面形式,而是不僅要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否則便不能深入地抓往它的特點,也就是無法掌握他的個人風格。有人學書畫鑒定是從看字入手的,為了要求有切身體會,學看字又從學寫字入手。從對寫字的用筆有了門徑,就感到看字也能比較深入。從這里再引申到看畫,舉一反三,對繪畫用筆的遲速,用力的大小,以及筆鋒的正側等等也較易貫通。一個不受個人愛好所局限的畫家,在鑒定繪畫時在某些地方要比不會畫的人占便宜,就是因為他能掌握作畫用筆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