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園十二景·信天游?。ǎ玻埃埃叮?/td> | ||
高士明(中國美術學院藝術拓展人):這個研討會的緣起,是由于“遠望:許江繪畫展”。而“圖像時代與當代繪畫”這個話題的提出,對于中國美術學院來說,有一段不短的歷史。從1991年,也就是從楊福東那一屆開始(楊現在是當代最重要的影像藝術家之一),油畫系就開始探討繪畫方法論與教育理念的一次革新。1995年,油畫系成立綜合繪畫專業,探討對于技術圖像時代當代繪畫的學術理想的重構。緊接著的幾年中,我們陸續邀請一些專家學者到美院進行學術交流,共同思考“圖像時代的視覺真實”這一大課題。 今天,我們又與廣東美術館一起舉辦這次研討會,一起分享對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的思考和經驗,共同檢討繪畫在當代的境遇和可能性,我感到特別有意義。 要關注藝術家所遭受到的困境與迷惑 胡不適(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我記得巫鴻教授說,許江教授是他所看到的第一個正面描述廢墟的畫家。波德萊爾也十分關心這個廢墟的問題。從廢墟和西方現代時間的文化可以談到現代中非常重要的一些方面。比如波德萊爾的憂郁。在談繪畫的時候,他談到德拉克羅瓦的憂郁,這和古典時代大為不同。 我們如何理解現代境遇中的繪畫呢?我們有必要來思考一下,應該如何看待現代藝術家的生活方式,思考他們所遭受到的困境與迷惑。這當然不是藝術家們的獨有的問題,不過,在藝術家身上,問題會出現得更加鮮明逼人。我想出兩個人供大家注意,塞尚以及波德萊爾。塞尚是充滿困惑的人,而波德萊爾將自己寫詩作稱作假想的斗劍;從他的詩作,我們可以感受到作為現代性情感特征的憂郁以及更多的困惑,這也是我們做繪畫和圖像研究時不得不承認的一個問題。 張頌仁(香港漢雅軒藝術總監、藝術拓展人):從西方幾百年發展和傳統來看,看是最重要的。藝術家描述的并不是畫得形而是畫得像,如何從技術上看,達到大像,如何從符號中追求和感覺到存在,這是最大的問題。 表象之鏡已破碎——今天的文化境況 高士明:在文化多元的全球視野中,在藝術市場與體制的跨國運作中,日益頻繁的交流使共享同一個文化資源成為可能,然而,問題在于,面對這一知識資源的卻是文化身份各不相同的價值主體。 在多元文化語境中,沒有人能夠在缺乏一個共同的知識-價值基礎的情況下寫作?所有的詞語、概念都有著多重語境,總體敘述已不復可能。現在請大家設想一面破碎的鏡子,在照鏡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影像是破碎的,但是這破碎是一個不斷解構、重組的過程,一個多義的圖像建構的過程。表象之鏡已經破碎——這是我們今天的文化境況。在這一境況中,主體是被不斷重組的,傳統是被追加的,現實是有待實現的,自我和他者都是破碎的,并且隨時在互換身份。這就是當代藝術所身處其中的文化境況。 ?。龋牛茫裕希摇。遥希模遥桑牵眨牛冢ㄈ鹗空軐W家、藝術家):我們經常跟工具一起工作,對我來說,我的合作伙伴就是我的電腦。我相信通過跟技術,尤其是數碼技術的合作,能夠給我們創造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新的藝術品。很多人文工作者對技術有一種反感,他們認為技術是外在于我們的,是一種異化的東西。但是,我相信,技術是一種轉型的力量,它可以轉換,使我們的視覺和感知得到新生。 藝術必須要將感知和數學結合起來 文藝復興后,線性透視法的發現將我們的雙眼視覺整合到單眼透視,我們對世界任何事物的觀看,是一個心理-視覺過程。我們一直試圖用數字技術虛擬出來一種情景,通過操作我們發現人的工作和技術工作協調一致的方法。但是,我們必須打破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界限,才能達到這種藝術效果。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界限是人為的,而且是非常晚才發生的。對我來說,打破這一人為界限,這是概念藝術發展的新趨勢。對概念藝術家來說,藝術必須要將感知和數學結合起來。這種觀念要求我們在數碼技術的基礎上開始創新。事實說,傳統藝術家都對自己的工具非常了解,可以創造自己的畫筆,自己創造透視的工具,可現在我們對電腦知之甚少。我的結論是現代的藝術家需要整合的視覺,例如你們學習電腦的時候,不但要知道如何按鍵,還需要更多的東西,才可以成為大師,你必須將電腦不只當作你的工具,而且是感知世界的伙伴。 翟振明(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虛擬時代可以說成是一種現實藝術,藝術家是在操作界面,但是虛擬時代將原來的界面推掉了,經過計算機重新制定了界面,但是照樣在操作世界。跟這個新的世界打交道的界面要求重新的創作,這就需要新的藝術方式、媒介和手段。虛擬時代主要的特征是拓展了兩個實在,虛擬實在和實在碰在了一起,這跟媒介的創造是離不開的。虛擬世界的原型是電腦編程的,它不是一個一個的程序句子,而是將世界想象成一個東西,用思想的世界運行,將各種子程序組合、運行。對象概念、過程概念、因果概念等等都變成程序化,還包括了人工智能和虛擬時代。而虛擬成分和現實成分整合在一起,就是藝術。 在穩定的差異狀態中建立起創造 孫周興(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家):我認為今天討論的核心問題是技術的現實和我們感知、經驗的變移。今天,感知、知覺通過資訊的方式已經轉化為經驗,我不能通過知覺來觀看,我是通過認識來看,這里面觀看和認識、自覺、感知跟概念之間表現出特別緊張的關系。在其中,我們將這句話分析下去的話,實際上就設定了相對論。也就是說,它區分了三種藝術和藝術的真實。一種是前寫實的藝術真實,第二種是近代寫實藝術的真實,第三種是后寫實藝術的真實。我剛才講的概念是藝術的三個階段,寫實藝術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在寫實藝術之前有前寫實藝術,也有藝術的真實性。后寫實的藝術是什么樣的狀況,今天可以說的后寫實藝術的前景是怎么樣的?現在藝術界和美術界面對共同的命運,在技術占主導的時代中,人文和藝術都在衰退,這最核心的兩部分就是藝術和思想,實際上兩家是同病相憐的狀態。當代的思想任務跟藝術的任務面臨的問題是一致的。一方面是情緒,西方每個時代都有基本的情緒,像古典時代的情緒是驚奇,到了現代的情緒是懷疑。我們這個時代將會形成什么樣的基本情調和情緒,我不知道,但是這種情緒正在形成,這個時代的藝術家,關鍵是要確定這種情調。另一方面,就思想和藝術的目標來說,我們要回復到對同一性的追求,這是不對的。我們討論問題,一個堅持的原則就是尊重差異性,對差異性的確認比對同一性的確認更加重要。人類的藝術、哲學都是在一種穩定的差異狀態中建立起創造和思想的可靠性的。 數碼化至少將圖像的神秘性去掉了 汪民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化學者):技術化感知這個問題,涉及到我們目前人這個概念本身定義的變化。隨著技術的高度發展,人的思維和感知方式越來越被技術控制。人的思維方式已經高度技術化了,很大程度上,人已經從感知主體本身被轉化為技術主體。我們一般理解的自然是原始的自然,其實還有技術化的自然。而在技術化和非技術化的自然之外,自然可能是意識形態。自然即便在同一個人的觀點上也是復雜,許江的畫很自然,而且畫反映他充滿了激情和力量。憂郁也好、關懷也好,但是前提是充滿激情的。有人說許江的畫是廢墟,畫面的本身是頹廢。但繪畫本身是一種上升,繪畫的過程和實踐就是權力意志的表現,表現了哀嘆、沒落和頹喪,恰恰體現了許江對自然的意識形態,這種形態恰恰是充滿了矛盾的。 楊小彥(中山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我看許江的畫,看到了二十世紀后半期的非本土化的觀看經驗。在今天這個圖像數碼化的時代,數碼化至少達到一個結果,就是將圖像的神秘性去掉了。這是一個視覺技術發展的過程,與西方的透鏡文化有關。我們談觀看的時候,很少研究顯微鏡、望遠鏡這種透鏡在觀看歷史中起的作用,如果沒有針孔成像原理、沒有創意解析幾何、沒有二進位制的研究,沒有牛頓物理學對光譜的研究,我們不能想象今天的世界。由透鏡形成的觀看的經驗和狀況,跟中國傳統形成的觀念是相背的,但是在五四后,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后,中國的文化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今天所形成的整個視覺的上下文和視覺觀看的經驗,跟傳統是有隔斷的。許江教授的畫面可能也有一個斷裂,一方面在整個理論、觀念追求上,要回到本土,尋找中國本土的視覺經驗,反對空泛的全球化,但是畫面呈現的經驗的的確確受到西方一二百年的視覺歷史的影響。二十世紀中國從傳統的意識形態轉變到今天,有一個重大的改變,這個過程帶來的是一種視覺控制,背后有體制的存在。許江的畫讓我體會到:在視覺控制和反控制的進程中,個人觀看的經驗在干什么,我們有沒有可能在視覺意識形態中,通過一種努力,尋找新的觀看方式。 王嘉驥(臺北藝術大學教授):我們從西方的歷史中看到,整個藝術歷史從繪畫本質問題、美學本質問題慢慢的脫鉤,藝術家不斷重新掌握藝術,直到今天的數碼技術。今天,距離是不存在的,同步技術去掉了距離,讓我們無法判斷,就像我們用麥克風,太靠近音源,就會造成干擾。而藝術家在新的時代如何超越器官的感知?這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繪畫提倡的“相即相融”需要我們堅持 許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在這個時代還要繪畫干什么?我認為繪畫今天給我們提供了獨特的建構方式,這種方式里面有兩個因素:第一,直觀,我們畫一個杯子,要畫它的高度和寬度,才能將它畫立體,因為一步一步的畫,必然將我們真實的感情、我們自己的東西投入進去,這帶來了第二個問題,就是人和世界的共在,兩個關鍵的東西活在繪畫中,活在當下發生的不同的關系中,這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天有技術化的感知,而繪畫提倡的直觀和與世界同在,繪畫提倡的相即相融的整體性是我們需要堅持的方法。我展覽的中文叫做“遠望”,英文是Vistas,意思是“心靈之窗”,多美的詞語啊,但最近有一種電腦程序的名稱就是叫Vistas。多年后你跟孩子講Vistas,他不會認為是“心靈之窗”,不認為是講繪畫,而是認為你在講某種電腦產品。這是我們憂慮的問題所在。我這里說的絕對不是簡單地回到過去,而是講我們如此的面對世界和“在世界中”的方式,還有這種方式如何構成我們生存中根源性的因素?最后我還想再說的,高士明搭建了四個平臺,我作為體制中人,作為必須拿出方案的人,現在想在四個平臺前面加上動詞,供大家思考:警惕和防止“技術化感知”,減少和更新“制度化經驗”,質疑和抗爭“媒介化現實”,理解和體驗“互文化語境”。 學術研討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美術館、廣東省文化藝術聯合會、浙江省文學藝術聯合會、中國油畫學會、中國美術學院主辦,廣州日報理論部協辦的“視覺之道:‘圖像與當代繪畫’”學術研討會于3月2日在廣東美術館舉行。來自內地以及海外的學者近40人參加了研討。研討會以許江的畫展“遠望:許江的畫”為個案,深入探討了當代繪畫在圖像時代面臨的困境與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