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圖
馬遠,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出生錢塘(今浙江杭州)。生卒年不詳,但知光宗、寧宗年間(約1190-1224年)曾任畫院待詔。從其曾祖馬賁到其子馬麟,一家五代都是畫院畫師,且皆成就卓著,這在繪畫史中極為罕見。他幼承家學,后師法李唐,自出新意,其畫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峻爽,設色清潤。與李唐、夏圭、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
《踏歌圖》絹本,水墨淺設色,縱192.5厘米,橫111厘米。圖繪陽春田垅上農夫娛樂的情景。上方題詩:“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踏歌”是宋代流傳于民間的一種娛樂形式,邊歌,邊踏著拍子舞蹈。這幅大作品,構圖完整:遠景是幾抹淡淡遠山。近景刻畫細致:溪畔田垅上四個農夫踏歌而舞,在前的一老者一手拄杖,猶手舞足蹈,回首顧盼;身后石橋上一農夫鼓掌而歌,步履已現踉蹌;再后的二人已顯露醉態,仍狂舞不止,其中一人肩扛竹竿,上挑一酒葫蘆,這才讓觀者明白,原來他們的舞步蹣跚,皆緣不勝酒力。左邊山石下,有一村婦扶一小兒觀舞,小兒不禁歡呼雀躍。這些都是貧民農夫,衣上的補丁清晰可見,難得有如此歡欣歌舞的時刻。六個人無論面部表情、身手動態都刻畫得極其生動,釘頭鼠尾的線描,簡潔明了。中景與前景以茫茫云霧相隔,左邊是嶙峋的危峰,右邊則是松林幽壑,樓閣長廊,隱現其中。無論是山石、叢樹、樓閣,勾線都極其簡括勁挺。而山石爽利的大斧劈皴,輔以墨色層層烘染,顯得凝重峻峭,昭示其筆墨淵源于李唐而更趨完善。
后人因馬遠的構圖簡略,往往有景物從畫外穿插而入,不同于北宋的全景山水,而謂之“馬一角”。又有人加以發揮,謂此“殘山剩水”,乃宋室南渡,偏安一隅之寫照,這就未免有些牽強了。其實,這應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進程中的產物。山水畫在隋、初唐開始從人物畫中脫胎成一獨立的畫科,經五代至北宋,其全景式構圖及勾、皴、擦、點、染的技法漸趨成熟。北宋的全景山水偏重于“高遠”,往往山體巍峨險峻,撲面壓頂而來。李唐已經有意強化“深遠”,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強近景的刻畫,更貼近觀者;省略中景景物,使透視更深入;而將遠景畫隱約,以示遙遠。加上南宋畫院初創期,因北宋內府所藏歷代名畫盡被外敵擄掠,唯李唐作楷模,于是,馬遠、夏圭順其潮流很快創出新面目,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