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印半繪年畫,在其刻繪技藝和技術風格上,繼承了撲灰年畫的傳統特點,又有了新的發展,根據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線條遒勁流暢。半印半繪年畫在朽稿、刻板上與楊家埠年畫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半印半繪年畫只是刻一塊線版,即印出墨線稿,其他部分完全手繪,對于線版的刻制要求非常高。清代中后期,高密李家莊等地形成了數十人的刻版隊伍,技藝最高的當數李家莊的三輩刻版藝人。當地群眾還編了順口溜:“三輩匠人大二小,左右開工好快刀。四季不問田里事,燒肉單餅卷爐包,左一刀,右一刀,刀刀割著肥肉膘?!庇纱丝梢?,他們的刻版技藝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從現存的《二十四孝》、《八仙圖》、《劉公案》等作品來看,人物衣飾線條的刻制,不僅具有木刻線條流暢遒勁的特點,還具有文人繪畫用筆轉折頓挫的風格,兩者結合得相當完美。有的作品線條密如梳,細如發,疏密得當,剛中有柔,達到了極高的刻版水平。二是墨色濃淡飄逸。早期的半印半繪年畫印上線條之后,其余部分都用水墨的濃淡來表示。如《忠信孝悌》圖,畫中人物的服飾,用濃淡墨繪制,能達到三四個層次,給人一種飄逸的感覺。在繪制花鳥畫《博古四條屏》中,花卉的線條及荷葉的正面,都用焦墨一次印出,其他部分再用淡墨表現,使整個畫面生機勃勃,頗具文人畫風。其后,以色代墨,水墨只起點染作用。如《狀元還家》圖,人物服飾的顏色達到5種之多,但在人物的袖口、衣領、裙褶用濃墨寫出,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畫面更加傳神。三是畫面情景交融。半印半繪年畫多方面吸收了文人畫的特點。從創作形式上看都是條屏式的卷軸畫,一般是二、四、六、八聯等,能完整的表現一年四季,如《花卉四條屏》。有的也能講述一個曲折的故事,如《白蛇傳》(八條屏)等,適合一年四季張掛。在畫面的處理上,既有民俗特點,又具文人畫風,如《周子愛蓮》四條屏,上端是一個圓形圖案,里面印有一首唐詩,中端是一長方形,繪有板橋的蘭草,下端是人物故事。這種構圖形式非常多見,畫中有詩,有花卉,有人物,意境深遠。再如《山水四條屏》,分兩層構圖,上圖為四季花鳥,下層為四季山水,給人一種非常和諧的感覺。
總之,濰坊民間的半印半繪年畫,既保留了木版年畫的特點,又更具有文人畫的風格,成為中國民間年畫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