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收藏家一般多傾向于投資大、中名頭書畫家的作品,而對一些地方冷名的書畫墨跡是不屑一顧的。因大名頭的書畫藝術品投資快、回報率高,一出手立馬可變現,且社會的認同率也很高。而地方小名頭的書畫作品,無論你藝術造詣多么精湛,因囿于地域的局限性,其社會的認同率是非常之低的。其書畫藝術價值因沒有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而被隨意廢棄的精心之作不在少數,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疾首的。
地方性書畫家因受歷史和環境的影響,加上地方經濟、文化修養的薄弱性,其作品價位與一些發達城市的書畫作品價位相比,懸殊性是很大的。
筆者居住的安慶,還有不少這樣的真實之例。清末安慶籍畫家姜筠[字穎生,畫家蔡景元的伯外祖父,與蕭(謙中)是近親]和陳昔凡(陳獨秀養父),被賓虹老尊為“陳昔凡、姜穎生,皆左清暉而右麓臺”。倘若姜、陳不離開安慶而客于京師,其名充其量也不過為地方小名頭,并無今之大名了。
再如懷寧縣的蕭,因其出生地位于安慶楊橋大龍山(現屬懷寧管轄),故又自號“大龍山樵”,與蕭俊賢被世人譽為“南北二蕭”,由于蕭長期居留燕京,故而名聲日隆。
在安慶長期和過渡生活的畫家還有鄭珊[賓虹老青年時曾訪鄭雪湖(珊),行過弟子禮]鄭琳(珊弟,湖北道臺丁潛生稱為“江南布衣二鄭”)、金家慶(皖全椒人,生于咸豐年間,山水小品尤佳,晚年客居燕京)、懶悟(河南潢川人,青年時曾赴日本游歷問道,后為合肥明教寺住持。一九六九年四月廿四日圓寂,一生多寫山水,尤精小品,風格蒼潤空靈,小中見大,為近代名畫僧)、閻松父(揚州人,善畫虎,后去四川江津)、孫多慈(壽縣人,祖父孫家鼐為清末重臣,歷任工、禮、吏、戶部尚書,父孫傳瑗為孫傳芳秘書,任國民黨安徽省常委,可謂家世顯赫。孫多慈為國畫大師徐悲鴻的學生,解放前去臺灣)、宋南谷(安慶人,善畫虎和狐,解放前畫作在日本頗享盛名)等。
目前,這些畫家由于受地域之限,加上封閉自賞之個性,故與外界溝通交流不廣。作品多只在安慶等周邊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因未享大名,市場價位走勢不強。然隨著藝術品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相信這批有著特殊經歷的地方小名頭,其畫作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也將會被社會各界有投資眼光的收藏者所認同,其未來的升值空間將無限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