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垃圾包裝后也能賣錢的市場,我不希望自己的東西與它們同流合污。”周加華不把自己的作品委托給畫廊,不參加拍賣,甚至不喜換搞個人展覽,除了早年迫于生計和人情所流出去的作品外,他絕大多數的精品都躺在了自家的庫房里。
而他自己收藏的,除了弘一法師的兩幅字、老師孔柏基的一幅畫、現代書法大師張森的一幅書法以外,便只有自己上百幅作品了。“現在有太多看不見的手在哄抬市場價格。真的要買畫也不要問所謂的專家,要求助自己的心靈和頭腦。”
曾有一對美國老夫妻在畫廊購得了周加華的作品,被這幅油畫所傳遞的神秘信息所感動,一心要拜訪這畫的作者。幾經周折,終于得以與周加華見面。“他們把那幅畫掛在他們美國的大房子的客廳里,每天晚飯后,兩人最喜歡在畫下面喝茶聊天。每次走到畫前,就覺得心中得到了一片難得的寧靜。在漆黑的夜晚,甚至看到了我的畫里透出月亮的光芒。”周加華聽后大受感動,“這才是真正懂得我畫的人,這樣的收藏者,我甚至愿意白送!”
盡管周加華也承認歐美國家的藝術品收藏的普及程度高于國內,但他還是下了這樣一個結論:無論世界各地,真正的收藏往往與當時的潮流所逆行,而短時間為實現投資目的的收藏總是媚俗的。“凡高活著的時候不也一幅畫沒賣出去嗎?而現在花幾百萬美元你都很難收到一幅。”
2001年,周加華在租金幾近天價的金茂大廈裙房里開設上海精文藝術中心,他一心想培養市場,后來迫于經濟壓力,這個藝術中心被關閉了。說起這段往事,他認為自己“在錯誤的時機做了正確的事”。
最近,周加華正在參與策劃一個15萬平方米的中國藝術產業基地,預計2010年前完工。這個由創意工廠、當代藝術博物館、拍賣交易中心、國際收藏家俱樂部等部分組成的基地,將是收藏者與藝術家們的樂園。
盡管在周加華看來,整個國內藝術品收藏市場還處于一個“陣痛期”,市場交易規則還處于一片混沌之中,但藝術品正在以裝飾、炫耀、保值、投資的不同角色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周加華
上海人,著名油畫家,從事油畫創作30年。早年曾留學日本,他創作了一系列以“敦煌”為題材的油畫,在日本引起了轟動,知名畫廊紛紛邀請他舉辦個人畫展,日本《讀賣新聞》、各地電視臺都相繼報道。在日本期間,周加華除了舉辦了7次個人畫展以外,還考察了東京一些美術館及畫廊的運作情況,這為他后來成為中國藝術界成功的策展人奠定了基礎。回國后,他曾創辦上海精文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