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篆、隸書亦頗興盛。篆書成就最高的當推李陽冰,他初學《嶧山碑》,后變化開合,勁利豪爽,自成一家。其他擅長篆書者還有王遒、李靈省、瞿會問、袁滋、唐玄度等。隸書名手更多。唐玄宗以善隸著稱,所書《石臺孝經》、《紀泰山銘》等影響很大。時以韓擇木、史維則、蔡有鄰、李潮并稱隸書四家。其他善隸者還有盧藏用、梁昇卿、劉昇、顧誡奢、竇泉、韓秀榮兄弟等。
晚唐時期,唐國勢漸衰,書法也沒有初唐、盛唐興盛,但也出現一些書法家,如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隸書都為后世所稱道。
唐代的書法作品除上面所述著名書法家墨跡、碑刻外,還有許多不知名作家所書寫的大量墓志和經生所寫的佛教經卷。唐代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孫過庭的《書譜序》不僅是一篇優秀的草書精品,也是一篇文思綿密、詞簡意賅的書法理論著作。張懷瓘的《書儀》、《書斷》等亦多真知灼見。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則是第一部古代書法理論的總集,收羅廣博,選擇精審,對后世書論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國書法
五代十國時期,朝代頻繁更替,戰亂不已,人們有一種不安的心緒,再加唐人已把書法上的法度發展到相當完善的境地,于是書法家們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意趣的軌道,在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楊凝式。楊凝式擅長楷、行、草書,具有奇險、雄杰的風格。他師法唐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諸人,并按唐代書法發展的脈絡上溯魏晉書法。他以破方為圓、削繁成簡的辦法,打破唐人的森嚴法度,兼融楷、行、草書與篆、隸二體的結構和筆法,創造出一種楷兼行、行兼草、并暗寓篆、隸遺意的新貌,從而使他的書法比較接近魏晉的書風。宋代書法家在他的基礎上,演化出具有時代特征的尚意書風。
宋遼金時期的中國書法
北宋初期的書法仍然沿續唐代余波,仿顏體的有李建中、杜綬、歐陽修、蔡襄等;學張旭、懷素草書的有蘇舜欽、杜衍等;學李陽冰等小篆的有徐鉉、徐鍇、郭忠恕、釋夢英等。他們構成了北宋書壇的主體,雖都得自唐代,但已變唐人書法的深雄氣魄為雍容端麗。在這些書法家當中,最享盛名者為李建中和蔡襄兩人。但是真正確立宋代書風的是蘇軾、黃庭堅和米芾三人。
北宋時期還有一些書法家,如薛紹彭,書法頗具功力;宋徽宗趙佶,創瘦金書,亦頗有影響。南宋時期有高宗趙構、吳說、范成大、吳琚、陸游、朱熹、張即之等人。
元朝時期的中國書法
元代書法也得到一定的發展。趙孟頫、鮮于樞等人提倡廣泛師法古人名跡,特別強調直接取資晉、唐,在學習古人的傳統基礎上“托古改制”,開啟了元代的書法風格。因此趙孟頫、鮮于樞被稱為元代書壇的“巨擘”。
趙孟頫擅長篆、隸、楷、行、草諸體,法度謹嚴,用筆遒勁,體勢朗逸,風格姿媚,創造獨具面目的趙體。他的書法對當時和明、清兩代影響很大。鮮于樞善楷、行、草書,筆法婉轉遒健,氣勢雄偉迭宕,自成一格,其影響略遜于趙孟頫。著名書法家還有鄧文原,與趙孟頫、鮮于樞齊名,并稱元初三大書法家。他擅長楷、行、草書,運筆清勁秀麗、韻致古雅,對于恢復和發揚絕響已久古書體作出了貢獻。元中、后期的康里巎巎擅長楷、行、草書,行筆迅急,筆畫遒媚,轉折圓勁,是趙孟頫、鮮于樞之后成就最為突出的書法家。元末楊維楨擅長行、楷書,筆法清健,富有個性。此外,吾丘衍、泰不華、周伯琦、虞集、吳叡的篆書或隸書,張雨的行書,釋溥光、耶律楚材的大行楷書也都師承有自,各具面貌。其他如管仲姬(趙孟頫妻)、趙雍和趙奕(均為趙孟頫子),以及郭天錫、班維志、姚遂、馮子振、錢良佑等都有一定的成就。而許多著名畫家如吳鎮、倪瓚等,也以書法見長。
元代書法總的發展趨勢是以繼承古代諸名家的傳統法度為主,并扭轉了南宋以來的衰敝書風。就這一方面看,應當是一個進步。元代楷書、行書的成就比較突出,篆書和隸書、章草等書體也得到相應的恢復和發展。
元代書法理論著作,屬于通論的有《衍極》,屬于叢輯的有蘇霖《書法鉤玄》、呂宗《書經補遺》、盛熙明《法書考》,屬于書法技法的有陳繹曾《翰林要訣》、釋溥光《雪庵字要》和《雪庵永字八法》等。此外,在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虞集、柯九思等人有關書法的題跋中也有理論方面的精辟論述。
明朝時期的中國書法
中國明代書法繼宋、元帖學而發展,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明初書法僅沿襲元代傳統,尚未形成特色,當時著名書法家有三宋,即宋克、宋璲和宋廣,及詹希元、杜環等。三宋及詹希元等人書法的平正、嫻熟,為臺閣體開了先路。
明朝中期文人書法重新抬頭,書法家們將興趣轉到古代書法上。如李東陽學顏真卿、李陽冰,吳寬學蘇軾,沈周學黃庭堅,張弼、張駿學張旭、懷素等。他們的書法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更講求形式美和抒發個人情懷,終于在蘇州出現了吳門派書法,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等。
吳門三家以小楷成就最為突出。但他們為了糾正臺閣體整齊劃一、缺乏藝術意蘊的弊病,取法魏晉,強調表現書法的天籟之美,有意使點畫的長短曲直,各隨字態,筆畫繁者令大、簡者令小,斜正疏密,方圓秾纖,一任自然。另外,在祝、文、王等周圍,還云集著一批書法家。如陳淳、文彭、文嘉、周天球、王穉登等人,都是屬于吳門派的書法家,所以當時有"天下書法盡歸吳門"的說法。
明朝晚期,書壇還出現了許多風格獨特和成就卓著的書法家。如徐渭、邢侗、張瑞圖、董其昌、米萬鐘、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徐渭以縱橫馳聘的行草書來抒發胸中的郁憤。繼之而起的是邢侗、張瑞圖、董其昌、米萬鐘等四人。邢侗廣師晉、唐、宋諸名家書法,留有許多臨摹古帖作品。其書法筆力矯健、沉著圓渾。張瑞圖書風奇逸,于晉、唐書法外另辟蹊徑,用筆體勢多方側,給人以古怪奇特之感。米萬鐘與宋代米芾同宗,專學米字,筆法沉著渾厚,在北方以書法擅名達40年之久。此外,還有創草篆的趙宦光,專工隸書的宋玨等。但在晚明書壇,影響最大,開一代書風的應推董其昌。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書,形成生拙秀雅的書法風格。在書法理論上,他強調書法貴有古意,認為書法必須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態來掩飾技法的嫻熟,借以表現書法的"士氣"。他重視書法家的文化藝術修養,主張多閱、多臨古人真跡,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提高藝術的悟性。這些與他在繪畫理論上提出的南北宗論是相通的。董其昌創造了一種似乎不食人間煙火的秀雅風格。另外,明晚期黃道周的攲側倔強,倪元璐的異理新態,王鐸、傅山的沉著雄深,都反映了明王朝覆滅前10~20年間書壇的巨大變化,這變化一直延續到清代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