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書法繁華似錦。察其流源,皆出鐘繇、衛瓘、索靖等人,大同小異。北朝多碑,造像記,墓志等;南朝禁碑無此物傳世。唯有云南境內的《爨龍顏碑》和江蘇鎮江焦山的摩崖刻石《瘞鶴銘》為南朝存物。
南朝書法,繼續沿襲東晉以來的二王書法。南朝初時,羊欣的真書,孔琳之的草書,蕭思話的行書,范曄的篆書,號為四妙。
下面分別向讀者介紹南朝四位著名書法家,從中所略知書法源流的來龍去脈。
羊欣,泰山南城人。王獻之的外甥。官至中散大夫。羊欣十二歲時,其父為烏程令,隨父在任所,王獻之為吳興太守,時常支烏程,見欣習書,甚愛之,親授以筆法。深得王氏家傳,書藝獨俱。人稱“羊欣善真書,獻之以后可以獨步”,故諺語有云:“買王得羊,不失所望”。有與獻之并列之意。
王僧虔,南齊書法家,王羲之的四世孫,官至侍中。善正行書,能繼承祖法,書法以纖勁清媚。說來也巧,其祖王獻之曾為吳興太守,后來王僧虔亦同受此職,兩人均以書法名世,前后輝映,實為難得。
宋孝武帝劉駿善書,想獨霸書壇,對于王僧虔在書法上勝過自己,心中不快,王僧虔有所覺察。為免遭不測,保全性命,恩之退策,逐漸改用禿筆,就是故意用禿筆寫字,以此免除孝武帝的嫉妒之心,讓他三分。沒想到用禿筆寫出來的字也是“雅有逸趣”。
后來齊高帝蕭道成亦善書,自視功力不凡,常和王僧虔比高論低。有一次,齊高帝問王僧虔道: “你我書法誰為第一?¨王知高帝發問的本意,巧答日“臣書第一,陛下亦第一;臣書為群臣中第一,陛下書帝王中第一。”對答的奇妙,高帝笑道: “卿可謂善自為謀”。王僧虔在回答問題時,既不貶低自己,又保高帝的面子,君臣皆喜。
蕭子云,字景喬,齊高帝孫。梁代最著名的書法家,善真書草隸,梁武帝蕭衍非常推重其書,“當與元常(鐘繇)”并驅爭先"。
蕭子云為南陽太守時,百濟國遣使臣來健康求其書,當時了正準備乘舟待發,使臣早在岸上等候,望般三十余步,行拜而來,蕭子云遣手下人問明情況,使臣首“侍中尺牘之美,遠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在名跡。”他就此停船三日,為使臣書字三十九張。獲得金貨數百萬。
古時候,皇帝和書法家使用的毛筆都非常精良。唐朝皇帝每天要使用一支筆,而且是全國最好制筆工匠特制的。漢代皇帝使用的筆,以秋免毫制成,筆桿上鑲嵌上玉、石、翡翠珠寶,一支就價值一百兩金子。古時毛筆的種類有兔毛、鼠須毛,鹿須、黃鼠毛等等。據說蕭子云的毛筆是以胎發為心制成的,他曾用這種筆,在寺院的墻壁上,寫過一個飛白體的大“蕭"字,后人取其壁,以為奇觀。有個叫李約的唐人。得到此字,特地建造了一座“蕭齋"。供人觀賞。
陶弘景,字通明,南京人。工草隸,善琴棋好道術能繪畫。對歷算、地理、醫藥都有一定的研究。齊高帝時,管拜左衛殿中將軍。到梁朝時,他隱居句曲山,梁武帝聘他任職:堅辭不受。后來每當朝廷有什么大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見和看法,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小時家境貧寒,終字買不來紙筆,四五歲時以荻(象蘆葦花似的一種植物)為筆蘸泥練字,持之以恒的堅持,學習書法,尤精行書,據傳江蘇鎮江焦山的摩崖刻石《瘙鶴銘》為他所書。
清人阮元、包世臣等曾將書法分為南北兩派。北派多學碑,書法粗獷渾然,方整嚴峻,南派多學帖,其書挺拔清秀活潑多姿。大概是因南北方人的氣質不同所致,“書如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