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條自身恰如立體的人一樣,具有多重品格,概而言之有三:即簡約性品格,變易性品格,不易性品格。三重品格,在書法藝術發展不同階段上,發揮著各自特有的作用。只有辯證的理解它,才能正確認識書法發展的內部規律,因而也才能正確理解和對待書法創新問題。本文將在分析書法線條品格基礎上,談談書法發展的惰性問題。
一 線條簡約性品格
簡約,即少、簡單、概括之意。簡約意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類意識中最可寶貴的帶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的意識。最早人類,當發現在認識和表現世界過程中,難以用繁縟語言或其他手段,作準確的同構傳達和反映時(形式的或文字的),往往采取一種概括,模糊的抽象描繪手段,就像古哲面對復雜事物難以名狀時,便創造了「道」「德」「一」「神」「韻」「虛」「無」等名詞一樣,而創造了最簡約的線條,認為線條符號愈簡約,愈能包容復雜的內涵。在古人意識里,最簡者莫過于「一」,涵蓋最大者亦莫過于「一」,這是人類最為了不起的哲理思考。今人都會承認「一」,在古人眼里,不僅僅是數字的含義!
如「八卦」卦象,說到底是陽爻(一)和陰爻(--)奇偶兩個線段的巧妙組合,而且陰爻不過是陽爻的重復,不管后人對那個線段原始的涵義如何解釋,但它無疑是先民認識世界,解釋生活萬象極為概括的表代符號,在先民眼里,陽爻是一條萬物化生的本原線,生命線。于是「八卦」成了生命之網。
「八卦」符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初期文字的模樣。考古證明六千年之前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符號,除有圖畫性質的文字外,大部分為極簡約的線條文字。爾后甲骨文全由長短不一的橫直斜線組成,而甲骨文全由長短不一的橫直斜線組成,而甲骨文之后通行文字(即當時書法藝術)的發展,再也離不開線條的變化了。
然而,諸種書體的線條變化,盡管看去筆畫很復雜,確實由幾條主要形態的線段在起作用,如直、曲、折線。而這些線段,又主要由橫豎兩條線變化而來。由線的最小線段亦為直線,故有人甚而認為,掌握橫豎兩畫寫法,即可通所有用筆法。如從實踐意義說,橫即是豎,豎即是橫,故終歸為一條直線(棗),斜、撇、折筆筆畫均由一畫變化,組接而來,只是線條置處有異罷了。無論是最早的「八種筆畫」(「永字八法」),或現在的二十幾種筆畫,都是一條直線的生命衍化。
萬物始于「一」和本于「一」的哲學思想,到了先秦時代,得到確立。儒家有「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以至無窮」之說;道家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論;佛家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哲學思辯。
歷代書畫家,沒有不深諳「一畫」之妙理。而對線條「一畫」簡約性品格作理論闡發的,要數明清之際的石濤最具代表性。石濤深諳「道」。他說「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億萬萬筆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終于此」,故通「一畫」之理則可「應諸萬方」悟萬筆之墨。(均見《石濤畫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