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連環畫,年紀稍長一點的人都會有一種極為親切又極其深刻的感覺。這是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連環畫曾經是國內發行量最大、受眾最廣的讀物,影響了幾乎每一個青少年的成長。1980年代之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連環畫出版市場迅速衰落,一段時間內甚至完全從書店的貨架上消失了。而與此同時,國內收藏界對它的興趣卻是與日俱增,經久不衰。時至今日,連環畫已經成為最熱門的藏品之一,吸引了不計其數的愛好者投身其中,市場價值更是連番上揚。就在幾個月前的一次拍賣會上,一套連環畫原稿拍出了1540萬元的天價,令整個收藏界為之震驚。
世紀藝術
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連環畫的歷史可以說極其久遠。有研究表明,至少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連環畫的萌芽。比如在馬王堆漢墓的漆棺上,就有兩組分別名為“土伯吃蛇”和“羊騎鶴”的繪畫故事。在其后兩千多年的時間里,這種情節連貫、環環相扣的以圖畫敘事的方式被長期保持并流傳下來。
然而嚴格意義上的連環畫,實際是從19世紀末期才開始在國內出現的。1889年,上海文藝書局出版了石印本的《三國志》畫冊,這本書被業界公認為是國內現存最早的連環畫。從那時算起,連環畫藝術迄今為止的歷史不到120年,而其最興盛、最輝煌的年代是在20世紀中期,故此我們可以將其稱為一種世紀藝術。
百年歷史之中,連環畫藝術經歷了幾個特征較為明顯的發展時期,大致上可劃分為1949年之前、1949~1966年、1966~1976年,以及1976年~90年代初的幾個時間段。各個時期,都有其成就突出的代表性畫家及標志性作品,但以1949~1966年間出現的數量最多并最為集中。在當時,全國知名的連環畫家就有二三十位,優秀作品更是比比皆是不可勝數。這一時期,也是中國連環畫發展最為繁榮的鼎盛期。令人深為可惜的是,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讓這一輝煌的好時光戛然而止,連環畫藝術從此走上了一條衰亡的道路。80年代,此門藝術雖然一度重現繁榮,但從藝術成就的角度來說卻已經是相去甚遠,幾乎到了不可同日而語的地步。
以藝術手法與藝術表現的特性而言,中國連環畫的特征可以說非常鮮明而突出。手法上,它以傳統的白描、線描作為主要繪畫方式,其間雖然也有少量作品采用木刻、油畫、水彩、素描等西方繪畫技法,卻僅僅是嘗試而已,從來不能成為創作的主流。構圖及藝術表現方面,中國連環畫嚴格遵循西方寫實繪畫的透視原則,使之與國畫的諸多技法相結合,總體的布局嚴謹而合理,內容豐富、形象逼真,又不乏筆墨的空靈之美,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文革”結束后,國內美術界熱衷于學習和借鑒各種西方的繪畫理論及繪畫技法,并將其引入連環畫創作之中。我個人認為,這樣做的結果,雖然使連環畫的創作方式得以豐富,卻也讓中國連環畫失去了其固有的特色。更重要的一點,是一批作者借此機會只求速度不求質量,去繁就簡粗制濫造,最終導致了連環畫事業的衰落。
收藏一門
曾經有人認為,連環畫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脫離現實生活,虛幻的故事編排令人生厭。此話看似很有道理,實際卻站不住腳。原因在于,連環畫為人們所提供的不僅僅是故事,更重要的是繪畫藝術,是歷史的影像再現。故事再不好,只要畫面精美、內涵豐富,同樣能引起人們的觀賞興趣。這一點,在連環畫收藏熱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從80年代后期開始,國內連環畫創作及出版迅速衰落,連環畫收藏卻悄然興起。據筆者所知,最早從事此一行當的人士,幾乎都是連環畫的忠實愛好者,而其最初的收藏目的,也不是為了投資獲利。那時候,許多家庭把連環畫當廢紙處理,愛好者則常常是從收破爛的那里淘換此物,價錢很低,似乎誰也不可能把它當寶貝看待。筆者本人就曾經花三塊錢,從一個收破爛的那里買下十幾本“文革版”和“老版”的連環畫,自己沒覺得“撿漏”,對方則很是開心。
類似這樣的“撿漏”,相信很多老“連友”(連環畫收藏者的戲稱)都曾經遇到過。但現在說起來,這種好事兒幾乎不可能再有了。在日漸高漲的“連藏”熱推動下,人們逐步認識到連環畫的價值,市場行情急速升高。以目前的市場價位估算,連環畫藏品的價格較之2000年前已經升高5~10倍,與90年代初相比更是相差甚遠,一些精品的價格升幅至少在百倍以上。業內人士預計,今后幾年時間里,“連藏”行情還將繼續看漲。
國內連環畫收藏持續升溫,從藝術品收藏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尤其對初入此門的人來說,風險其實是很大的。
鑒藏三要
連環畫既是一種發行量很大的大眾讀物,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商品,因而對于它的收藏,除去密切觀察市場行情外,也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因素。
首先是了解相關知識,知道哪些作品是名家名作。除名家外,一些畫家因作品較少而知名度不是很高,實際收藏價值很大,更需要予以了解和關注。
其次,學會識別版次和印次,學會鑒別印刷質量。在收藏市場上,同一本連環畫,其初版和再版的價格相差很大,而同一版的第一次印刷和后幾次印刷之間又有一定的差別。收藏者講究初版初印,但這樣的東西已經越來越難見到。退而求其次,就是從非初版初印的藏品中選擇質量較好的,油墨太重、糊成一片的不行,缺行斷線、字跡不清的也不行。另有一種,是紙張較次,正反畫面相互映透,如果一本書中夾著那么一張兩張,品相上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必須細細審閱。
第三,品賞與收藏合理組合,不要只圖賺錢,這也是我特別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有一類收藏者,是名家的作品全要,是初版初印的全收,反之稍有缺損即棄之不顧;另有一類,專門搜集發行量較少的不上檔次的貨色,以期囤積居奇發一筆橫財。我們說,這樣的出發點都失之偏頗而不夠正確。如上所述,連環畫是一門藝術,因此首先要以藝術的眼光來看待它。名家的作品并非都是精品,品質低劣的東西即使再稀缺也不會成為精品,這應當成為收藏者遵循的一條原則。
總的來講,對于目前已經有些過熱的連環畫收藏,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端正心態、謹慎從事,是投資收益的最好保障。
中國連環畫之最
■最早的連環畫:1889年,上海文藝書局出版的《三國志》。
■連載時間最長的連環畫:葉淺予畫的《王先生》,連載時間長達10年。
■最早的連環畫專刊:1951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創辦的《連環畫報》。
■最長的連環畫套書:1957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60冊。
■再版最多、印數最高的連環畫:195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鐵道游擊隊》,再版20次,累計印數3652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