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收藏家說過,凡有藏品的地方就有贗品。古玩市場從來就是是非之地,《歷代古錢圖說》一書,是廣大錢幣收藏者手上的經(jīng)典之作,然而,就在這部寶典中也有幾枚是偽錢。如今古玩市場上的售假、制假者較之古人毫不遜色,玉器、古畫、銅器、錢幣、像章、郵票、古籍等領(lǐng)域贗品隨處可見。在南方某城市的藏品市場上筆者曾親眼目睹了一幕假古董騙人的丑劇:一古董販子在出售一面古色古香的漢代銅鏡,一位收藏者拿起來細細觀看,一不小心,竟把“銅鏡”一折為二。這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所謂的“銅鏡”竟是由石料研磨而成的,其造假手段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河南人李某于2001年伙同同鄉(xiāng)王某,在潘家園古玩市場以4000余元購買了方座簋盆、鳥獸紋鬲、鳥獸紋樽銅等十件仿真工藝品青銅器。隨后,王某把某大學(xué)副教授劉某約到一賓館內(nèi),李某以北京市文物局工作人員的身份向劉某介紹文物是花大價錢買來的,當劉某表示不放心時,李某便向劉某提出由兩人各出一部分錢把文物買下,然后再找買主賣文物賺錢。李某與王某當著劉某面交了一部分錢,劉某見狀深信不疑,先后向王某交了20萬元買回十件仿真工藝品青銅器。之后,劉某找李某轉(zhuǎn)賣文物時,發(fā)現(xiàn)李某已不見蹤影。
買珠寶時,人們往往迷信“證書”,然而,這些“證書”的含金量又可信嗎?明明鉆石的純度是SI級,商家出示的珠寶檢測證書標明純度卻是高出一個等級的VS級。買鉆戒上當?shù)凝R小姐最近表示,她一定要向商家討個說法。齊小姐結(jié)婚時,在某著名商廈的珠寶柜臺買了一枚價值26000元的鉆戒,鉆戒附有商廈出示的珠寶檢測證書,上面標明鉆石的等級是VS級。齊小姐戴了一段時間后,覺得鉆石的純度有問題,就把鉆戒拿到國家珠寶玉石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檢驗,結(jié)果檢驗出鉆石的純度只有SI級。齊小姐非常氣憤,要求退貨,而商家以鉆戒已經(jīng)被戴過為由,只同意退多收的一部分錢,不同意退貨。為此,齊小姐已向北京市消協(xié)投訴。消協(xié)認為,商家出示的檢測證書與實物不符,應(yīng)該為消費者退貨,并承擔鑒定費用。工商管理部門還應(yīng)對這種欺詐消費者的行為給予處罰。同時,消協(xié)人士也提醒說,消費者購買珠寶首飾時,不光要看其是否有檢測證書,還要看檢測證書是否是由國家或省市一級的質(zhì)檢機構(gòu)出示的。
在古玩市場上,大大小小、林林總總誤假為真和誤真為假的事說來不計其數(shù)。在北京文物市場流通的所謂古董,有九成以上是贗品,這是該市文物局有關(guān)負責人在進行文物大檢查時透露的。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說,北京的舊貨市場贗品的比例最高。此外,一些文物商店,甚至有些文物拍賣公司出售的所謂古董也有不少贗品。在所謂文物古董中,古瓷贗品占了相當比例,制假者的手法越來越高,有些“高仿”的贗品,甚至使一些專家“走眼”。在仿制的“古舊”家具中,一些造假者玩起了“一魚多吃”的花招,將一件古舊家具的所有部件一一拆散,然后將其拼裝到多件新家具上,讓不懂行的買家難辨真假。
實際上,古玩是一門很深奧的學(xué)問,它好比一所大學(xué),進去了但永遠不會畢業(yè),即使是行家、專家也難免有走眼的時候。因此,古玩的真贗問題,始終在挑戰(zhàn)著買家的眼力,同時,也使得許多人對此望而卻步。所以有人說,很多有識之士在商海搏擊,事業(yè)有成,收入豐厚。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和膽識在高風險的行業(yè)中投資,卻沒有膽量在這個永遠保值的古玩行中搏一下,此話一點不假。坦率地講,如果古玩沒有真贗問題,那么,它的魅力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