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繪畫贗品多,鑒定難,非高手一般不敢介入。近現代繪畫名家精品升值空間已不大。所以,今天大多數收藏家、投資家將目光紛紛轉向當代繪畫。全國有上萬名職業畫家,當代繪畫產銷兩旺?;鸨氖袌龃碳ち水嫾业摹皠撟髁Α薄S械漠嫾乙惶炷墚嬍畮讖埾嗤淖髌罚犬嫲僭筲n還快。許多畫家都認為自己的畫是最具投資價值的原始股。有的畫家公然聲稱,現在誰買我10萬元畫,未來就是千萬富翁,并且真的就有人囤積了幾百張準備日后大發。事情果真如此簡單嗎?誠然,我們很為畫家有今日境況而高興,但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從收藏者的立場去冷靜思考,掩蓋在虛假繁榮下的諸多問題,又不得不實話實說。
一、名氣透析
名人字畫,自古沿襲下來,名在畫前,名氣大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畫的價格。所以,多數人收藏字畫都是唯名是求??磥砻^非同小可,我們有必要對畫家的名氣成因作謹慎而具體的透析,看看是圈內有名還是社會知名?是否真的名符其實,還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第一種是走上層路線出名。有人千方百計通過高層機構、高層領導關系,或送作收藏或充當國禮標榜自己,走終南捷徑。
第二種是利用名人權威提攜成名,此是最老套的。像齊白石那樣,給某畫家弟子親汀潤格,并高價買走兩幅畫,但名師并非均出高徒。
第三種是媒體炒作。鋪天蓋地在各種媒體上大做廣告(當然錢是利益共同體出)、辦展覽、開座談會,讓到會評論家美言幾句,名曰學術引路,實質是軟廣告。頻率越高,信者越多。
第四種是市場炒作。通常是畫家同中介機構與畫托聯手操盤,這就是內行所稱的假拍,目的是制造虛假拍賣記錄,一夜成名,身價陡升,蒙的是那些不知情者。
第五種是賦予傳奇色彩。畫家身份特殊,經歷坎坷,傳奇色彩賦予其身而名聲遠播。古有唐寅、徐渭、朱耷,今有凡高、石魯等人。
第六種是地位職務使然。我國官本位思想滲透在各個領域,美術界更不例外。一般人總認為美協主席的畫肯定比副主席的好,院長比畫師畫得好,畫價隨著身份漲,當然也會隨著身份跌。
第七種是曲線成名。有些畫家是半路出家,他們在其他領域功成名就,社會知名度高,轉業繪畫,充分發揮名人效應,求取附加值。這些人是畫以名傳。
第八種是慢成名甚至身后成名。有些真才實學的畫家,注意力在畫畫上,往往不注意宣傳自己,或不愿意顯山露水,怕成名之累。他們往往名以畫傳,成名較慢,甚至生前無名,身后才名聲隆起。
弄清畫家名氣由來,有助于藏家循名責實,避免收藏上的盲目性。當然畫家也有“全國糧票”與“地方糧票”之分。各地都愛炒本土畫家,選擇時也應區別對待,理智遴選。
二、作品考量
藏畫自然要看名氣,但更要看作品,看作品內涵。作品質量本身才是決定價值高低的內在因素。業內人士都知道收藏要“真、精、新、奇、稀”,“真新奇稀”一看就懂。何謂“精”?構思精巧技法精到,畫面精彩,寓意精妙。一個畫家一生的作品中都有絕品、精品、普品、次品之分,精品總是百中挑一。筆者以為,一張畫的含金量多少,需要綜合考量。首先,學術含量如何,是否原創或開山之作,美術史上有無一席之地。當然有些作品可能有個認識的過程,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其次在技法上含金量有多高,他人是否無法企及,至少功力不逮不能達到。再有就是文史價值。好畫自有畫眼,即畫中最精妙之處,是亮點也是賣點。如果僅僅是功夫深,畫得漂亮,還算不上好畫,因它易產生審美疲勞。畫的最高境界,也同文學作品一樣,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它也有神來之筆,像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算不上美人,但畫中透出的那種讓人捉摸不定的眼神,常令觀者流連忘返、回味無窮。不可一味講視覺沖擊力,吸引眼球僅是表象,更在于吸引人心,有震撼力,繞梁三日而不絕。最后,還要具有中國特色,無論國畫還是油畫,要凸現本土基因,張揚東方色彩。誠如畢加索所言,真正的藝術在東方,西方藏家看中的也是這一點。令人失望的是,一些畫家在用淺薄低俗作品“膨化”社會上的畸形需求。當今大多數山水畫、花鳥畫程式太濫、太俗,畫意一覽無遺,不具收藏價值。2006年春拍證明,名家作品流拍也不少?,F在藏家漸趨理性,只有名家的精品才舍得舉牌。
當前,國家已啟動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花一個億組織創作100件具有民族史詩性的美術作品。這是一個信號,也是一種昭示。有眼力有財力的收藏家應當抓住機會,瞄準類似題材(包括落選作品)的當代繪畫進行收藏。
三、真偽甄別
贗品盛行,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已是不爭的事實。有人認為當代繪畫贗品少,即使有也容易鑒別。相對古畫而言,當代繪畫鑒定上肯定容易一些,但千萬不可大意?,F代高科技、流水作業的制假高手的高仿品,常令鑒定專家打眼。其克隆之快,亂真程度之高,已超乎想象。幸好,當代畫家絕大多數健在,來歷可以查清,可以當面核對。但也有個別藝德差的畫家,對自己畫得不好的作品,特別是早期較幼稚的作品,為了一己面子和虛榮,采取不承認主義,很傷藏者的心。所以,畫家藝德好壞,也是藏家不可不考量的因素。另一方面,藏家也不要被拍賣場上“贗品賣得也不錯”的假象所迷惑,這種“非理性搶購”,如果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有人要作“冤大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了對付贗品,不少當代畫家也是各有防偽絕招,作為收藏者應當知道,即使不了解,收藏時畫家也會(也應該)告知。目前畫家在自己作品上的防偽技術新招迭出,甚至聞所未聞。如自調特制印泥,不懂秘方者無法仿制;在作品背面某處摁上自己的指紋;在作品不注意處蓋上微雕印章;在自己特制水印暗記的宣紙上作畫;作品貼上激光防偽標志;個別畫家甚至在作品上留下含有自身基因的標志物。
四、收藏運作
當代繪畫盡管產銷兩旺,但泡沫式繁榮背后隱含著浮躁,一些原本潛心繪畫創作的嚴肅且純粹的畫家在市場大潮的裹挾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浮躁心態或浮躁之作。一些中介、畫商不失時機地制造一波又一波的炒作熱浪,使原本高雅的藝術一下子變成了消費品。當畫作的優劣判斷簡化成元/平方尺、成分指數、行情曲線時,金錢就成為衡量一切的短期行為,泡沫現象就不可避免。連靳尚誼、吳冠中都承認畫價有些離譜。作為收藏人,更不能不認真思考,精心運作。有人說,現在藏品能收藏5年的就可稱收藏家??梢姡鰶]于拍賣市場的多數是投資人或投機者,他們把畫當股票炒,“短平快”運作,獲利就意味著成功。所以,有人預言某畫家作品看漲,就要當心有人要出貨了。當然,今天很難再有傳統意義上的收藏家,大多數人已是收藏兼投資。有收藏家與大企業聯手,眼力財力結合,相互取長補短,利益共享形成互贏。當然也有暴發戶不屑于專家意見,視炒畫同炒股,一億多元字畫90%是贗品。而懂的人往往囊中羞澀,資金博弈場上常常敗北。這真是“張三有錢不懂買,李四懂買又沒錢”。
以筆者拙見,在當代繪畫收藏中,首要是通過研究畫家,判斷其作品是不是“績優股”,寶要押對。對名畫家的作品也要冷靜分析,不是見他的作品就收,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只籃子里。現在有名未必將來就成大家,現在的精品未必就是明天的經典。最終要靠作品說話?!拔灏倌陙硪淮笄А?。當代繪畫才二三十年,能出那么多大家嗎?其次是研究畫。先把名款蓋上,甭看是誰畫的,澄心靜氣坐下來仔細研究一番,是不是真的精品力作,然后再下決心。如果說房產經營名言是“地段,地段,還是地段”的活,那么收藏藝術品的名言就應該是:精品,精品,還是精品。第三要少而精。財力再大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好畫都買下來。認準一幅好畫,集中財力一搏,寧缺毋濫。要知道精品與普品的升值概念完全是兩碼事。在以平尺論價的今天,“小而精”也是不錯的選擇。第四做長線。當代實力派畫家多為中青年,來日方長,看價位適中及時吸納,捂上十年八年,精神享受與投資升值,會兩全其美。最后,不買活人的畫。此言出自香港收藏家張宗憲之口。他說活人的畫今天買了他一張,明天他20張又畫出來了。死人的買一張則少一張。此活也許是他的經驗教訓,雖然有點極端,但對藏家和畫家均不無警醒作用。當我們對當代繪畫還毫無把握時,不妨權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