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344年生,386年逝世,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東晉書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原籍晉瑯玡臨沂(今屬山東)人。出生官至中書令。因他死后族弟王珉代其官,故人稱王獻之為“王大令”,王珉為“王小令”。王獻之雖為王羲之最小的兒子,但書名最大,在書法史上乃同父齊名,并稱“二王”,又同張芝、鐘繇及王羲之合稱“書中四賢”。工書,兼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王獻之少時即表現出非凡的書法才能,而且有創造精神,曾勸父“改體”,及長,在王羲之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更妍媚、流便的書體。所書氣勢開張,英俊爽邁,對后世影響很大。從筆法上說,羲之用內擫法,獻之用外拓法;故羲之字較含蓄,獻之字則駿快。唐代張懷瓘《書議》評二王曰:“逸少秉真草之要,子敬執之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獨絕少。”唐太宗李世民雖不喜其書,但也承認:“自晉、唐以來從大令問津以迄于成者,代不乏人。”時人評曰:“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也有人批評他的字“鼓努為力,標置成體。”《洛神賦》十三行為王獻之小楷的代表作,結體寬綽秀雅,神態端莊雍容,為小楷中的精品。王獻之傳世的墨跡不多,有《中秋帖》、《鴨頭丸帖》、《廿九日帖》等是其代表作。《鴨頭丸帖》,傳王獻之書,絹本,縱26.1厘米,寬26.9厘米,草書2行,共15字。此帖行筆流暢,飛騰跳宕,字形的大小與左右高低也頗有變化,與王獻之的書風相符合。原跡現藏上海博物館。《中秋帖》,傳王獻之書。此帖乃殘本,僅存3行22字,氣勢連貫,一筆而成,幾乎字字相牽連,極其生動自然。亦有人疑為宋米芾臨本。《中秋帖》為著名的古代墨寶,在清代與王瓘《伯元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合稱為“三希”,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廿九日帖》687年縱26,37厘米,橫11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廿九日帖》為《萬歲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筆秀媚飄灑,風流俊美,筆意連貫而舒展,章法生動,感之意猶未盡,回味無窮。與《姨母帖》相比,確有古今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