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區,也是書畫云集之地,抗戰前南京名教授中有吳梅、胡小石,胡翔冬、黃侃、汪東等人,與之齊名的還有酈承銓等人。
酈承銓(1904—1967年),字衡叔、號愿堂、別署無愿居士。江蘇南京人,書齋號寫春。他是在小學、史學、詩文方面學識淵博學術成就斐然的學者,又是書畫篆刻成就卓越的書畫家。先生書香世家,少年時受教于王伯沆,加之勤學深思,固此在國學、書法方面奠定了深厚基礎;后又經王伯沆之介,轉益多師,從柳詒徵治史學,向吳梅問詞章,復又追隨蕭俊賢學山水、向梁公約學花卉。與胡小石、盧前、束世、吳白、臺靜農、任中敏、王駕吾、唐圭璋、常任俠、朱家濟等師友輩常相過從,討論學術、研究書畫。先生自1928年起在第四中山大學(即今南京大學)藝術系任講師起,以后執教于暨南大學、廈門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等校,1947-1949年受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曾應馬衡院長之邀到南京分院參加書畫審查評鑒工作,有緣獲觀院藏歷代書畫名跡。自1951年起先生長期提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直至1967年病逝。1956年先生經過嚴謹的鑒考力排眾議為浙江省博物館購進吳湖帆家藏“元四家”之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此畫自元代迄今歷經滄桑,幾毀于火,雖為殘卷(另半卷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但仍是價值連城的劇跡。當年雖謗議朋興,但先生一心為公不計個人毀譽的磊落襟懷令人欽敬。現該畫已成“浙博”鎮館之寶。
酈承銓先生于書法精帖學,楷行上學“二王”,下至初唐諸家,無不細心揣摩博取眾長,而自成面目。其楷書清健挺秀,結體行氣和雅,用筆使轉合度(吳白評語)。凡手臨蘭亭多易流于柔媚,而先生臨本寓勁健于流美之中,清雅秀逸之氣撲人眉宇。他在1946年得故宮影印《唐馮承素摹蘭亭帖》跋其尾云:“今取此及虞、褚二本為宗,則吾徒所見已儕于北宋人,定武一石可置不論矣。”可見他鍥而不舍、埋頭苦干精神。他的行草書流動中不失凝煉,能得“二王”儀態風神。蘇東坡說:“古之論書者,兼論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先生人品,書品是統一的。
酈先生摯友詩人、書法家潘伯鷹為《愿堂詩錄》作跋云:“……衡叔孝親篤學,立身和介。軍興棄其家產,比于從亡之列。授書播州,而又數困厄,知人論世者讀其詩將自得矣……”意為讀先生詩可知先生為人。
酈先生繪畫初學清初“四王”筑基,后師沈石田、文明、董其昌諸家,再上溯宋元,出入于“元四家”和董巨之間。先生于故宮飽覽歷代法書名畫,又得觀賞江南、蜀中、西南山水,深得江山之助,加以先生學識淵博。故先生畫作不論山水、竹石,畫面上總蕩漾濃郁的書卷氣。先生之畫以水墨山水為主,偶然淺絳或小青綠。從其畫上題識,有“師宋人法、師黃鶴翁、師云林生、師石田、師衡山、師瞿山”等,還有“臨老蓮、田叔、玄宰、文度”諸家。可見先生涉獵之廣,轉益多師。而其山水樹石中既融入書法用筆,更融入詩文境界,所以他的書畫不同于流俗。胡小石于抗戰期間《題酈衡叔所寄山水小幀》詩:“煙樹溪橋以董源,緘開便聽水潺。張燈向壁殷勤對,客里從今有故山”。寄寓懷念淪陷下的故都江南風景。八十年代沙孟海題酈先生所繪《墨竹圖》:“酈衡叔先生以山水名家,遺制無多。此擬與可墨竹,蕭寥數筆,穆若清風。”1963年酈先生在設色山水畫上自題:“明末董玄宰、趙文度、蘭田叔之流皆有此沒骨山水,大紅大綠,如商周彝器,頗稱奇觀。然考之著錄,明末實無人見張僧繇畫,則標榜張法,甚無謂也。”可見酈先生不人云亦云謹嚴治學的學者風度。他于1962年作水墨山水上自題:“云林生畫數百年來為世間淺人所借口久矣,愚探究四十余年,近始稍有所會,更覺其難。頃養疴閉門,時時讀畫遣悶,因作此紙存之,以俟他日自驗得失而已,非敢自謂學此者也。”
墨竹是傳統繪畫題材,意寓虛心勁節之意。先生筆下生花,畫有風竹、雨竹,濃淡疏密取法自然。冶秀清雋,筆格不凡。畫上題識透露了他的畫學見解。如:“丹邱(柯九思)云破墨法極難,非積學之久不能也。”1956年于《枯木竹石圖》上自題:“枯木竹石自文湖州、蘇子瞻以來多寫之,以其荒寒之趣,妙合詩境耳。”1961年《墨竹》自題:“……近見揚無咎雪梅圖卷有竹一枝,真當與湖州、東坡分庭抗禮也。”他于1960年水墨《石》上自題:“有畫石皆方,有畫石皆圓,有遍體皆孔,似出鑿成。此皆畫家主觀想象之石,非自然界真石。而畫家腕底之石,又必有令人可玩可愛,非塊然頑石而已,吾能言之,但吾畫石果如何?則當質之觀者,為吾論之。”又題:“畫石斷不能有媚氣,又不能有獷氣,不易言也。”可見先生畫竹意寓自己理想。書如其人,畫如其人,觀先生書畫,可知先生人品。陳叔通曾對邵裴子說:“宋之后,浙江幾無人能畫竹。”后見酈先生之墨竹,十分愛賞,遂向先生求畫。1957年酈先生為陳叔通先生作“風竹圖”,并題“壓倒西風”。沈尹默亦很贊賞先生的墨竹,曾取作觀摩。尹默先生后回贈一幅自畫墨竹扇頁。
1957年,先生總結學習書畫心得,曾經寫道:“書畫一道,不見名跡,不知好惡,一難也;能見名跡,不聞前輩教授,二難也;見古人妙跡,又親承指授而不能苦學,終歸淺嘗,三難也;既篤學矣,不知變化,但能形似,四難也;反之則功力未至,妄思成家,流于怪誕,貽笑大方,五難也。免此五難,庶幾小成耳。”這些見解透露了先生的藝術觀。先生學書畫除天賦外,更為可貴的是數十年如一日,下過“筆成冢,墨成池”的苦功。先生以書畫陶冶性情,總在不斷探索之中。這也是他的書畫有清雅出塵之氣韻,滄海生波之氣勢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