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看壺,一般都只注意有形的地方,而對于壺形留下的空間,通常不太在意,而對于做壺人來說,壺留下空間的部分,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為我們正是根據這部分空間的形狀來確定壺的曲線、部位布置的。從前做壺人的泥橙(工作臺),都是面窗而置,以便于在做壺時觀察壺坯的剪影,看壺留下的空間部分。
老子云:三十輻共一轂(音[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 有 給人便利, 無 發揮了它的作用。)
中國人對于虛、無處的理解真是高妙。
《墨皇本圣教序》很長一段時間在清代收藏家崇恩手里,崇恩極為珍愛,這從其碑文旁的批注和題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
其中有一段話,我覺得他雖然是講的書法碑帖,但對于我們欣賞紫砂壺也不無幫助。他在碑帖旁寫道:
明窗幾凈,掃地焚香,拭目諦觀,澄心靜玩。先看其大略,以領會全神。次看其結體,以求其明意運筆妙處。旋即逐字看、逐筆看,無一點一畫輕易放過,情思微倦,即閉目危坐,以養靈光,少息再看,則必又有一番境界引人入勝,層出不窮,久而久之,右軍當于紙上相告蓋不翅耳。
審美活動是有次序的,先看什么,次看什么,再看什么。常看到購壺者抓起一把壺來,先搖口蓋緊松,再看嘴滴把在不在一線,而不先觀精神緊要處。要這樣挑壺,超市里的金屬制品個個比紫砂壺好。(來源:純色紫砂文化,圖來源:網絡)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