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代的兩個人都在詩詞中提到了鳳餅茶上宋代蘇軾《啜茶帖》 雙風 ,這就是說他們是碾屑餅茶沖點后飲用的;也都提到了飲茶工具 紫甌 。這個 紫甌 ,因作調膏與點拂之用,順理成章指的不是壺而是盞,這一點,其實在蔡襄(1012-1067)的《試茶》一詩中已有明確指稱: 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煮 ,紫甌就是兔毫天目碗。
宜興的紫砂泥礦深埋于黃石礦層之下,藏在夾泥之中,其良好的、獨特的性能早先并不為人們所認識,因而在開采泥礦的過程中沒有意識到要把紫砂泥礦分選出來。也許是在幾百年漫長的時間進程中,人們在燒造日用陶器的實踐中,偶然采用了紫砂泥礦而被它獨特的顏色所吸引,也可能因紫砂燒成溫度比夾泥低,而在改變燒成溫度的具體實踐中,引發了對紫砂泥的濃厚興趣。天然色彩的 巖中之泥 一經發現、開采和運用,人們就不會只把宋代金彩黑釉茶點龍團盞它做成茶盞,也會制成形態各異的容器,用來煮水、盛物,然而它的獨特的實用功能依然潛伏著,猶如深藏閨中的絕色佳人。
新近,紫砂徐門傳人徐立在宜興紫砂產地潛洛的一處紫砂陶古窯址,發現了一把缺蓋紫砂煮水大壺及一批相關實物殘片,水壺為紫紅色,提梁式,容量1000毫升左右,薄胎,直嘴,底部有內凹的底槽沿口,可以墩放在火爐的爐口并能嚴實。壺身兩截,用類似于制缸的內模成型法,而非打身筒成型,當是明代時大彬之前的煮水器物。這件實物的出土,證明了紫砂壺的最早出現是煮水之用的判斷。
梅堯臣之后至少幾百年,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對茶飲有了新的認識,茶中不再如唐人那樣摻加諸如鹽、糖、奶等食物添加劑,直接投茶煮飲以便更真切地體會茶的原味。這樣品荼,除了茶葉本身的質量高低,關鍵的便是水質的好壞和煎煮的時間長短了。毋庸置疑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眾多的炊具里斷定不會少了紫砂陶的身影,擱在竹爐風爐上的,除了金屬茶具外,還有陶制品,內中不乏紫砂大壺。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1391)下令廢止龍鳳團茶。 天下產茶之地,歲有定額,以建寧為上,聽茶戶采進,勿預有司,茶名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不得碾揉為大小龍團。 這從一個側面也可知道飲茶的方式有了變化,芽茶取代原有固形茶(如龍鳳團),逐漸成為主要的飲茶原料, 團餅碾屑 這一風行數百年的飲茶習俗連同它的一應附加順序也將逐漸淡出,這不能不引起茶具形態的變化,當然,這種變化有一個過程。
紫砂陶作為茶器茶具,憑著它優良的物理性能,一開始就被敏銳而又多情的文化人認識并認可,很快地變成文士們乃至高層人物喜愛的實用器皿。這個說法,我們可以從兩個實例的比較中得到證實。
1984年,在南京中華門外油坊橋,發掘了明代嘉靖年間的司禮太監吳經的墓葬,那里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大壺。墓主葬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這把壺的下限就是嘉靖十二年。明代是太監擅權的時代,太監的隨葬品不會是一般的玩意。專家們考證,這是我國迄今所能見到的有據可證的最早的一把紫砂壺。這把提梁大壺是干什么用的?
令人感興趣的是,明代王問(無錫人,嘉靖進土,年八十卒,點染山水圈人物花鳥皆精妙)畫的到《煮茶圖》中,竹爐上正在煮茶的茶壺的壺把和吳經墓中的那把壺竟然一模一樣,連壺明代王問《煮茶圖》局部身和嘴都極相似。
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至晚在明代嘉靖年間,紫砂壺作為一種實用器皿已經得到了確認,且已作為煮茶用的器具。這把吳經墓葬提梁壺是不是煮水壺,如王象晉所謂 以砂銚煮水,磁壺注湯 ?從王問的《煮茶圖》畫面看,應該排除這種可能。又,煮水的器皿實在太多,比比皆是,一個有權力身份的司禮太監用不著放個僅僅是煮水的玩意(即便是新玩意)來殉葬,要知道殉葬的東西,一般都是比較珍貴的,是死者生前所鐘愛的東西。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