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陶器發展的碩果
那么,紫砂陶是怎樣走進人們的視野,逐漸演變成紫砂壺藝并被人們所寵愛的呢?飲茶要用器皿,器皿的選擇反映出飲茶方式的變化。我國飲茶風氣始于漢,興于唐,而盛于宋。所謂 唐煮宋點 ,其方法雖有煎煮與烹點的區別,但共同特點是 團餅碾屑 ,即都以餅茶為主,或說處于餅茶階段。
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提及飲茶的茶具時,認為: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 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不如越。 為什么呢?邢瓷雖好,雖白,但點茶則色紅,而越瓷釉色青,茶色顯綠,而且造型也好,口唇不卷,底卷而淺,使用起來方便。唐人飲茶看重茶色,可見一斑。
宋人飲茶同樣看重茶色,但色澤偏好卻不同宋人飲茶法為烹點,即把蒸壓成餅的茶膏碾細放在茶盞里,以細烹的湯水點注之并以茶筅拂擊,用力攪動,茶水表面就如 疏星皎月 ,燦然泛出鮮白色;其茶具主要為盞。
宋代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唐宋兩朝的餅茶是將茶葉蒸搗為茶膏,再壓模烘焙成干餅型的,有的還加入龍腦香等。唐宋詩人形容: 手閱月團三百片 、 三百小團陽羨月,尋常新汲惠山泉 、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月團、團月,就是形象化的餅茶。宋代餅茶在包裝形式上有所講究,多龍鳳圖案,有龍團風餅之謂。在宋代,茶文化從士人走向了民間。普及這種生活方式的,是 斗茶 的盛行和宋徽宗的大力提倡。徽宗皇帝還親手寫過《大觀茶論》一書。這種 斗茶 風氣,在同時代畫家的筆下也多有表現,如宋代錢選的《品茶圖》和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刪頁》等,生動地表現了販夫走卒在歇息時品評茗戰的情景。 斗茶 ,就是看誰盞里的茶湯色白、濃密和消失時間長。這個時代的人,喜用的飲茶工具主要是盞和盞托。
宋人所謂的盞,實際上就是比較小一些的怨。造型一般是敞口圈足,器身較深,狀如漏斗,且喜黑釉盞。燒造黑釉盞的窯場有吉州窯淄博窯、平定窯、建窯等,尤以建窯的兔毫盞和油滴釉最著名。茶專家蔡襄說: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元代趙松雪《斗茶圖》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燴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宜興的陶業歷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宜興的先民就 耕且陶焉 ,燒造原始的陶器,到三國、南北朝時迅速發展。作為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的越窯青的主要產地之一的均山窯,就是以宜興鼎蜀鎮湯渡村附近的均山定名的,又因窯地在南山范圍內,所以又稱南山窯。
宜興日用陶器的生產在明中期蓬勃興旺,嘉靖、萬歷年間,其產品已是 鬻于四方利最溥,不脛而走天下半 ,各地商販云集, 商賈貿易廛市,山村宛然都會 。因日用陶器大量生產而大量使用夾泥,于是掩藏于夾泥之中的紫砂料就一同被開采出來,被人單獨加工并成小件陶盅,附缸甕內燒成,其色深重,燴之久熱難冷,有如建窯產品兔毫紫甌的功能。詩人梅堯臣是位支持新生事物的人,他大膽地采用新產品試茶,并為之延譽,于是有了《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
天子歲嘗龍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
團香已入中都府,斗品每說太傅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吳中內史才多少,從此莼羹不足夸。
這首七律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這個與茶結緣的 紫泥新品 是用來斗茶的,它是盞而不是壺。北宋人飲茶尚未到用壺沏茶的份上,有人據北宋詩人辭章中出現的 紫甌 ,望文生義說就是紫砂壺。甚至說 據文獻和考古雙重證明,紫砂壺在宋代就大量生產且傳之甚遠 ,這并無可信的根據。許多著作中加以引用,也只能是以訛傳訛而已。
歐陽修(1007 1072)《和梅公儀嘗茶》詩: 溪山擊鼓助雷驚,逗曉雪芽發翠莖。摘處兩旗香可愛,貢來雙鳳品尤精。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情面和道米芾(1051 1107)《滿庭芳》詞: 雅燕飛b原源吸觴,清潭探坐,使君高會群賢。密云雙鳳,被破縷態只金團。窗外爐煙自動,開瓶試一品香泉。輕濤起犭可缺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圓。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