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紫砂陶的起源與發展的文化背景
一、因茶而生的紫砂陶宜興是我國著名陶都,它既是產陶名區,又是產茶名區。產陶的地方不一定產茶,產茶的地方不一定產陶,而宜興兩者皆有。這就有了以茶壺為代表的紫砂陶既與茶事結緣,又能發揚其優點,展現出廣闊的文化背景。沒有這個地理優勢及其文化背景,紫砂陶也許至今都會默默無聞。因此,茶文化,在紫砂文化中有著主導作用,或者說紫砂文化中,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我國是茶的故鄉,飲茶歷史悠久。根據唐代陸羽《茶經》的記茶園載: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 傳說 神農云百草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起始是作為藥用的,到漢代,飲茶茶風氣漸盛,因為人們發現 苦荼(茶)服,可以益思 , 止渴除疫貴哉茶也宜興(古稱陽羨)是我國產茶名區之一,自古以來名茶層出不窮, 陽羨茶 、 晉陵紫筍 、 顧渚紫筍茶葉 羅芥茶 等等。被后世尊為茶圣的中唐人陸羽,隱居浙江苕溪,寫作《茶經》,書中就有了關于宜興產茶的記敘。所謂 陸羽名荒舊茶舍,卻教陽羨置郵忙 (《續茶經》),說的就是陽羨茶在陸羽時已成貢茶。詩人盧仝更夸耀地寫道: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晚唐杜牧《題宜興茶山》詩,則開篇就說: 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 稱冠于唐的 陽羨茶 到了宋代,地位有所改變,宮廷所重不如建州,但仍為文人雅士所好,所產 雪芽 在宋代久負盛名。曾四次到過宜興的大文豪蘇東坡在《次韻完夫再贈之什,某已卜居毗鄰與完夫有廬里之約》中云:
柳絮飛時筍籜斑,風流二老對開關。
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
竹簟水風眠晝永,玉堂制草落人間。
應容緩急煩閭里,桑柘聊同十畝閑。
明代宜興茶事隨著茶風盛行而不衰,明洪武年間,朱元璋考畝閑慮民生艱難,曾下令禁止貢茶,廢龍團制法,但這并不妨礙文人的品茶吟詩的興致。 明四家 之一的文徵明,與宜興很有緣分,其《是夜酌泉試宜興吳大本所寄茶》詩云: 白絹旋開陽羨月 ,就是指陽羨團茶。吳寬(匏庵),成化年間會試、殿試皆第一,長洲人,孝宗即位,預修憲宗實錄,入東閣。在《匏翁家藏集》中,他數次提及宜興茶,如: 區區舟楫來何遠,陽羨旗槍瀹更新。 今年陽羨山中品,此日傾來始滿甌。 陽羨茶適至,新品攢寸蓮。是非龍鳳團,勝出蔡與丁。
大儒陳眉公(繼儒)在論茶產地時說: 浙西湖州為上,常州次之。湖州出長興顧渚山中,常州出義興(宜興又稱義興)君山懸腳嶺北崖下據《宜興縣志》記載:嘉靖十六年(1537),陪都遼墓茶道圖南京戶部給宜興張渚茶引所茶引8298(茶引|是購買茶葉的見證,納稅后取得茶引可通行無阻)。按每引可通行100斤計算,合8298擔。張渚是蘇、浙、皖三省的通道,8298擔可能并非全是宜興所產,但宜興所產絕不在少數。在這樣一個盛產茶葉和陶器的地方,陶工、農夫和文化人人的茶飲生活以及相應的茶具的使用也就必然多樣化,一定會有更符合生活實踐的文化選擇。這樣,紫砂陶的出現及發展就順理成章了。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