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紫砂印記及款識
紫砂陶器與一般瓷器的款識有所不同。瓷器上一般無制作者的 印記,而加銘帝王年號,稱紀年款識。紫砂陶器上一般無帝王年號只在故宮藏品中見過少量紀年款式,而大多有制作工匠的印記,亦稱款識。
紫砂陶不掛釉,直接用刀(竹)劃刻在坯體上,或將印記鈐在坯體上。用刀(竹)劃刻的絕大多數屬陰文,泥繪堆畫、印板為陽文,印記則有陰有陽。
紫砂陶器型最多的是茶壺,其歷史總體不太久遠,它不比瓷器,一件作品需幾道工序、多人參與,紫砂每件作品一般多為一人完康熙御制印款成,故多用個人印記,其時代風格和藝術特征區別不明顯。因此,歷史上一直以印記的真偽來判別紫砂作者的真偽,然而自從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鐫刻圖章以來,僅以印章來鑒別紫砂壺的真贗,就不完全可靠。
紫砂款識,僅指用欽印鈐蓋或用刀(竹)鐫在紫砂陶器的身筒、底部、蓋內、等處的制作者或定制者、監制者的印記。
紫砂款識與古印陶是一脈相承的。印陶,是古代人們用鑠印于陶坯未干前鈐壓后留下來的印樣,用以表明器主姓氏或工匠名姓,也有表達地名、官職,以及紀年的。如明代城磚,其側面就有燒造者、監制者的名姓和時間紀年。
一、沿革
最早的、用于煮水或煮茶的紫砂大壺沒有見到有制造者的款識,自供春制壺開創具名之例以后,壺身上才有款識的習慣。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有假冒 金沙寺僧 名款的原始壺進入了文物市場。
陽羨紫砂印供春所作茶壺至今未見實物。儲南強先生捐贈給國家的那把樹癭壺,真贗爭議較大。在這把壺的鑿倒有 供春 名款,可惜不能作為證據。但從史籍記載來看,供春所制茶壺是有款識的。《陽羨茗壺系 正始》中提及供春姓名時說: 人皆證為龔,予于吳冏卿家,見時大彬所仿,則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訟云。 據此,供春壺的款識是刻款。
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有紀年可考的紫砂壺,是明代吳經墓出土的提梁壺,但它上面沒有任何款識印記。
據《陽羨茗壺系》記載: 鐫壺款識,即時大彬初請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 表明時大彬壺的款識有兩種方法形成,即竹刀刻款和印記。時大彬能用這兩種方法鐫壺,他的徒弟以及晚明的其他紫砂藝人也有可能采用這兩種方法。但《陽羨茗壺系》和《陽羨名陶錄》中,提及款識的文字,則多為刻款而未及印記。可見,在明代中晚期的茶壺上多用刻款,且是用楷書寫的,而較少印款。刻款的位置般在壺底而不在壺身。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