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把壺的造型師承宜興羊角山紫砂窯址出土物,泥的質地大多不純,雜有淺黃色小顆粒,缺少溫潤感,造型大方,但其工藝水平按今日標準衡量,卻不算是精細之作。
時壺市縱有人賣,往往贗物非其真 ,時大彬活著的時候就有人假冒他的作品。江都縣丁溝鎮曹氏墓,墓主人是個平民,墓中出土的六方壺的工藝相當粗糙,壺把、壺身口沿、壺嘴三點不在一個平面上,六個面的寬度不規整,棱角不明顯,與其他出土的五把壺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有很多紫砂學者認為可能就是當時冒名的假 時壺 。
時大彬的最大貢獻是對紫砂壺成型制作工藝的突破。 時悟其法則又棄模 ,形成了與瓷時大彬圓壺器以及其他陶制品迥別的特殊造型方法,完全跳出了日用陶的制作窠臼,不用模子,也不同于瓷器的轆轤拉坯,而是用泥條圍筒,拍打收口鑲接,憑空成型,就是今天人們所概括的 打身筒 和泥片鑲接成型的 鑲身筒 ,從而使紫砂壺具有了 方非一式,圓不一相 的千變萬化的可能。
時大彬諸多徒弟
李仲芳:時大彬大弟子,所制漸趨文巧。世傳大彬壺,有的是李仲芳做的,師傅若是喜歡就會署上款識,當時就有人說: 李大瓶,時大名 。
徐友泉:以偶做雕塑而引起時大彬的注意,收為弟子。他的作品,款式多樣, 種種變異,妙出心裁 ,與泥色配合協調, 畢智窮工,移人心目 。
歐正春:多為花卉果物,式度精妍。部文金仿時大彬的漢方獨蔣伯等名時絕邵文銀英,所作堅致不俗。
三、陳鳴遠
陳鳴遠,名遠,號鶴峰、鶴邨,亦號壺隱、石霞山人,清康熙年間宜興上袁村人。相傳其父就是陳子畦,亦為制壺名匠。據諸多材料推算,陳鳴遠約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前后。
陳鳴遠是繼供春、時大彬之后成就最高的大家,一位極富創造性的陶藝家,才氣過人,作品題材廣泛,有壺、杯、瓶、盒、文玩等,多達數十種, 工制壺杯瓶盒 , 構思之脫俗,設色之巧妙,制作技巧之嫻熟 ,大大超越前人。
陳鳴遠的貢獻有三個方面:
1、在茶壺形制設計上,力變明末筋紋器型,多以自然形體入壺,成為今日稱之為 花貨 類的宗師,并使花貨茶壺崛起而成紫砂茶壺的重要形制。
2、他不僅把自然形體作為茶壺的重要創作思路,還從日常生活著眼,創制出紫砂半桃、核桃、落花生、板栗、荔枝、石榴、老姜等象生作品,栩栩如生,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這些創作,極
我:
大地豐富了紫砂陶除日用品外的純藝術欣賞門類。
3、擴大了紫砂陶造型藝術的外延,把青銅器皿、文房雅玩也包括了進來,諸如筆筒、雙卮、瓶、洗、鼎、爵、觚等,并使其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如果說,日后的陳曼生使紫砂壺在內涵上顯現出高雅氣度,那么其肇始則應該歸功于陳鳴遠,正是他把文土的文房案頭擺件納入紫砂的范疇,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品位的體現。陳鳴遠在清初的影響極大,作品且多,標有陳鳴遠款識的存世作品不少,古籍圖譜中提及陳鳴遠的東西也不在少數,如 調砂虛扁壺 、 四方足壺 、 蠶桑壺 、 松段壺 、 南瓜壺 、 束柴三友壺 、 天雞壺 、 回紋小水盂 、 玉蜀黍、花生、慈姑 等。但冒他之名的東西也特別多,涉及諸多花色品種,特別是落陳鳴遠款的高水平之作也不少見,因此往往真贗難辨。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