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文革 初期紫砂茶壺和蓋杯的陶刻裝飾有所變化,所文,改變過去常用的唐詩宋詞等古典名句,一度襲用毛主席詩詞、語錄或歌曲中的句子,如 大海航行靠舵手 之類,因為涉及政治口號,茶壺和蓋杯上的陶刻都刻得非常認真。前些年,有些中間商人為地炒作 文革壺 ,據說其泥色特點是沒有燒到溫度的普通紫泥(這一時期使用的泥確是幾年中較差的),做工極其粗糙。我們就曾見到這種被稱作 文革壺 的茶壺,其口頸處還存有用刀疤跡,蓋內鈐 道洪 木質楷書印章。這明顯是后人的作偽。就我們所知,何道洪從學徒開始,就未出過粗制濫造的茶壺。
第四,就紫砂壺的品種而言, 文革 期間的1966年下半年到1972年,工廠生產的茶壺品種大體有:竹段、竹鼓、竹鼎、高梅花、矮梅花、上合梅、蓮子、菊珠、魚化龍、壽星、洋桶、龍蛋、盤底等。茶壺底印則統一為 中國宜興 四字,茶壺文革期間茶壺底印蓋內多有木質楷書印章,有名而無姓,如 金風 、 賽華 、 順英 、 玉芳 等等。
20世紀60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開拓海外業務,生產的特種工藝壺,底部均有 中國宜興 四字方印,而無作者名款。這是出口茶壺的標識。出口茶壺中有少量名藝人或日后評有職稱的藝人的大作,這些產品除底部鈐有 中國宜興 印外,在壺底內或鏨梢尚有作者款識,多為印款,如許成權制 金字塔壺 ,壺底有 中國宜興 印記外,尚有 許成權制 方印一枚,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 文革 期間。
文革 期間,因為 破四舊,立四新 的革命要求,一些茶壺名稱有所變更,如魚化龍壺改叫魚龍壺,農村用的壽星壺改叫圓形壺,洋桶壺改叫直形壺,龍蛋壺改叫蛋形壺等。舉例來說,壽星壺,因有1 4號規格,分稱頂海壽星、海壽星、放壽星、小壽星,壺蓋上有長方形楷書木章 壽星壺 字樣。 文革 改名后,則分稱1號圓形壺、2號圓形壺、3號圓形壺、4號圓形壺,壺蓋上楷書印章為 圓形壺 。洋桶壺的情況一如壽星壺,壺蓋上易名為楷書長方形木章 直形壺 。如此等等。有些人搞不清這些行內細節,甚至把直形壺與直貢壺混淆起來,把絲網印花當作白泥泥繪來對待,都是想當然的外行話。順便說一下,絲網印花是裝飾技術革新的事,是用白泥(加釉配方)印花紙貼印在紫砂泥坯上燒成的。
第五, 文革 期間的70年代,紫砂工藝廠為洋桶壺出口日本生產過一批出水孔為網球狀的各式茶壺,有人據此定為 文革網球壺 ,等等,甚至把 網球孔 作為 文革壺 的一個重要標識。
綜上說述, 文革壺 是一個炒作概念,不具有經濟價值的特殊意義,也不具有特別的收藏意義。 文革 期間生產的茶壺是從前和日后也生產的普通的商品壺,壺形不特別,制作不特別,只是裝飾上革命口號和革命詩詞多一些罷了。目前市場上的所謂 文革壺 ,大都制作粗俗、草率,搬用頭像,以此來強化它的 革命 意義,其結果與時代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認真一點說,炒作者實際是紫砂的門外漢,是故意混淆概念,從中牟取利益。
有人以 文革 期間生產的茶壺作為收藏的專題,未嘗不可,各有所愛;但作為投資和炒作,就沒有什么特別的價值和意義。紫砂茶壺的價值在于它的工藝水平和文化含量,關鍵是質量,而不在于附庸其間的政治涵義和所謂的 革命 意義。藝術不能政治化,對紫砂藝術來說,亦是如此。
社會上一度也流傳壺蓋上有五角星的壺,有文章講是新四軍抗日期間的作品,具有時代特征。這完全是杜撰出來的。這種壺是新中國成立不久、紫砂合作社成立前紫砂藝人陳寶生的作品,名為 愛國壺 ,也稱 俄國壺 ,炒作者故弄玄虛,望形生義,就不免鬧笑話,也誤導紫砂愛好者。所幸的是, 文革壺 炒作只熱了一陣,現在好像沒有溫度了。
文革 期間,因不重視藝術,不尊重工藝技術人員,許多后來成為大師、高工的青年,在生產崗位上生產著一般的普通產品,如果你有機會買到這些名家當年生產的作品,這倒是個機遇。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