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泥繪、堆塑、貼花、印板
泥繪、堆塑裝飾流行于19世紀晚期。其工藝方法是,在完工的壺坯上,用其他色泥漿或本色泥料漿,以毛筆堆畫花鳥或山水紋樣,因用泥堆畫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用來堆畫的色泥有朱砂泥、黑泥等。早期的泥繪、堆塑產品以白泥居多。用泥繪與堆塑結合的手段來裝飾,作者必須具有書法、繪畫、貼塑等高超的藝術造詣,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貼花,則是用事先印制作好的薄泥圖案,粘貼到泥坯上成型。 泥繪束腰圓壺 、 泥繪回紋冰裂碗 、 堆泥六如壺 、 貼花四方開光壺 、 半圓泥繪壺 都是清代中期的作品,可以一觀。
泥繪松竹山水壺 ,道光年間出品,泥有厚薄深淺變化,意境殊佳 泥繪雪江待渡圖筆海 ,作者泥繪用筆嫻熟老到,用泥色彩準確,深淺層次分明,有濃厚的書卷氣。
泥繪、堆塑方法在清代后期到20世紀90年代初未見生產,近幾年來大為發展,尤其是在花盆上裝飾已成為一個生產工種。
印板裝飾,亦稱印紋裝飾,就是先在模板上(一般是用木質細密堅硬的木板,或陶板、石料板)刻好設計的紋樣圖案,然后用泥片再壓印于模板,模板的紋印板裝飾一柱形方壺印是凹下的,壓出來的泥片紋印則是凸出的,再將壓印的紋樣泥片鑲接成型。其道理與金石用章是一脈相承的。泥片在印紋板上打印時也有技巧上的難度,很容易重疊;印板印出的印紋不能再在上面加工,所以它的應用有一定的范圍。曼生壺中的 半月瓦當壺 就是印板裝飾的成功之作。
四、絞泥
絞泥就是絞胎。其工藝與歷史上瓷器的絞胎手法出于一脈。。明、清紫砂實物已見此手法。絞泥裝飾的關鍵是泥色協調以對應裝飾效果。事先要對將要取得的色彩效果有一個預想,配制適當的泥色,分層粘絞泥壺合,有意扭曲變化,然后割出泥片,平整加工后即可為成型的泥條、泥片。這種裝飾的特點是寓藻飾于自然之中,用質樸的泥色變化起到與浮雕、貼塑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且把握摩挲平滑潤澤,給人多姿多彩的感覺。絞泥的制作要求是自然、貼切,切忌花哨、浮艷、堆砌。呂堯臣的 天際壺 、 華徑壺 、 方云中壺 ,李昌鴻的 絞泥罐 1956年就作試制,都有很佳的效果。如今也有在絞泥裝飾的基礎上加以鉆刻再嵌泥作點睛者。
亦曾見到一些年輕輩在這一方面又有新法,使這一裝飾方法更有發展。
五、陶刻
陶刻裝飾俗稱 刻字 、 雕刻 ,藝人們用鋒利的小鋼刀在泥 坯上雕刻文字和圖形,然后裝套進窯燒成,它集文學、書法、繪畫 篆刻于壺藝之中,是紫砂裝飾的主要手段。
紫砂陶刻的技法,可分為 刻底子 和 空刻 兩種。刻底子 是先用毛筆在坯體上書畫,定稿后用陶刻刀依照墨跡鐫刻。空刻, 是指以刀直接在坯體上鐫刻。紫砂陶刻的表現形式,除陰刻外,還 有陽刻、琢沙地等。
不上色的陶刻叫清刻,刻后著顏色的叫著色刻。泥未干時稱濕刻,泥坯干后稱干刻。書畫墨跡和鐫刻可一人完成,更多分別為不 同的人完成,陶上就有 畫 刻的銘款,行內有上手、下手之 分 1958年后,用油印法將書畫稿復印在坯上,然后鐫刻,稱印 刻。一件書畫稿可復制數件,乃至一批。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