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鑲嵌(鑲嵌金、銀、玉及釉珠)、包銀、錫
鑲嵌工藝,歷史悠長,紫砂陶的鑲嵌手法,是借鑒其他手工藝而來,這種裝飾手段運用在茶壺上,有包金、銀、錫,鑲嵌玉石、釉珠等,也有御用的描金繪銀等。
利用其他材料鑲嵌于紫砂器上的裝飾方法,關鍵是設計恰當得體,能充分體現整體藝術效果,而不應僅僅因為材料的貴重,作無藝術目的的裝飾。充分發揮紫砂的泥色和質感的優勢,恰當地鑲嵌金銀絲,會產生典雅華貴的藝術效果;運用單純和諧的象牙,將其細膩的紋路精細地加工運用,會呈現出幽靜雅致、清新秀麗之美;在觀音像的額頭鑲嵌釉珠,能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只要運用得當,就能豐富裝飾效果,使作品增輝;反之,鑲嵌不得當,過分繁復,比例不對,則不僅會遮蓋紫砂陶的質樸本質,不能盡顯紫砂陶的優良屬性,更違背我們對紫砂陶的審美心理和心靈追求的本意。
鑲嵌技藝,一般采用堆、雕、刻、鏤、嵌等方法進行裝飾。
金銀絲鑲嵌工藝,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紫砂工藝廠研究室徐秀棠、徐漢棠、鮑仲梅、呂堯臣探索出的一種新的裝飾方法,其法雖聽蘇州紅木藝人陸涵生說過,但未見歷史傳器,具體工藝包錫鑲玉方壺已經失傳。首件紫砂金銀絲鑲嵌作品是 咖啡鑲嵌壺具 。 十六頭四方嵌銀絲咖啡具 、 銀葵壺 、 九頭朝鳳酒具 、 嵌銀絲三足鼎壺 等,則是徐漢棠、呂堯臣、鮑仲梅制作茶壺,徐秀棠總體設計造型花紋,鮑仲梅在壞上預刻和燒成后鑲嵌的,均是這種工藝的成功之作。
在紫砂茶壺上包裹一層錫皮,稱錫包或砂胎包錫,這種風格在清道光年間,曾有過短暫的流行。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圖片出現最多的包錫紫砂壺為朱石楳所作。朱石楳是清嘉慶、道光年間人,擅長畫人物、花卉,工鑒賞,多巧思。有人說他 將紫砂與錫、玉工藝相結合,別開了紫砂工藝的生面 。為什么要在紫砂壺上包裹層金屬,據我們分析,起因應該是當收藏者所喜愛的或有收藏價值的茶壺有所破損時,為了彌補和挽救所采取的相應方法,當口面開了縫時就在口上包一條線,壺嘴斷了用玉石代為包接,身筒開裂則來個全身包錫等等,以至后來學表忘本有專施包接金屬裝飾方法者,如 錫包礎方壺 、 包錫罩壺 等。
還有一種金屬包裹的情況,即19世紀初宜興紫砂壺外銷南洋諸國 泰國、馬來西亞等,為適應當地的市場需要而為。泰國華人富商鐘愛包金、包銅、包銀的紫砂壺,如唇口雙沿、蓋鈕和壺底的圓珠鼎足及流口,均為黃金鑲嵌的 鑲金圓壺 (水平壺)和拋光壺身筒面,在口沿、底沿、蓋邊、嘴鑲銅錫龍紋圓壺流鑲嵌銅皮的 獨鈕洋桶壺 等。這種情況與以上所說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釉珠鑲嵌是現代工藝,徐秀棠等創始于1976年。釉珠鑲嵌多為點睛之用。先將高溫燒成的釉珠嵌入紫砂泥坯里,紫砂燒成時,釉珠沒有變化而紫砂則收縮,緊緊卡住釉珠。這一過程需有一定的生產經驗才能不出毛病。紫砂雕塑觀音大士的額頭點綴,花貨茶壺的龍睛鳳眼的釉珠點綴,顯得更為醒目搶眼。
徐達明以紅木、象牙鑲嵌茶壺,與紫砂格調和諧,亦是一路。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