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泉海(1939-)
字石泉,室號 陶逸軒 ,出生于宜興市和橋鎮。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第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8年,譚泉海師從著名陶刻藝人任淦庭。在從藝幾十年里,無論是雙刀正入法、單刀側入法,以及澀刀、滯刀、輕刀等各種技法,刀鋒所及,都能準確地體現他想達到的藝術效果。1975年進入中央工藝美院陶藝設計班深造學習,受到了梅健鷹、楊永善、陳若菊、白雪石等名教授的指導,充實了理論知識,豐富了書畫技藝,還擴大了藝術視野。之后,他的書畫裝飾、金石篆刻逐漸形成清新俊逸的風格,表現手法多樣,在細膩多姿之中,不乏豪放拙樸之神。代表作有:特大掛盤 松鷹 、 群馬 、特大芝麻砂扁方瓶 雪歷 紫砂百壽瓶 、 博古百壽瓶譚泉海千禧千壽雙耳瓶 四體茶詩藝術掛盤 、 名勝古跡雕刻藝術裝飾畫微雕 、 百帝圖鼻煙瓶 、 四季祥瑞 掛盤、 八駿圖藝術雕刻掛盤 、 千禧千壽世紀瑞祥雙耳瓶 等。
1990年以來,譚泉海的陶刻技藝和書畫水平更見純熟,成為同輩陶刻藝人中的佼佼者之一。
譚泉海曾多次赴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參加陶瓷展覽和國際陶藝研討會,并發表《紫砂陶刻試談》、《淺淡紫砂掛盤的創作與藝術欣賞》、《書魂 畫魂 刀骨》等論文。
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李昌鴻、何道洪、周桂珍、鮑志強(以出生年月排序)
李昌鴻(1937-)
生于宜興丁蜀鎮,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1955年高中肄業后考取紫砂工藝廠工藝學習班,師從顧景舟大師在造型上多有突破和創新,創作了 化石紋飾 、 印紋裝飾 、 絞泥裝飾 等紫砂器。他善于探究紫砂歷史和傳統技藝,多視角地揭示紫砂文化的內涵,寄興于壺、盆、陳設陶藝的創新設計。他善于吸取民族文化中姊妹藝術的長處,與夫人沈蘧華合作設計、制作的 竹簡茶具 ,在1984年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也是1949年后,宜興紫砂在國際上得到的第一個金獎。上世紀90年代以來,李昌鴻更是創作題材多樣,新品源源不斷,在國內外大展中屢屢獲獎,代表作有: 九龍組壺 紫砂乳白釉 、 高八方壺 、 青玉四方茶具 、 一衡茶具 、 四方特奎壺 、 仿宋提梁壺 、 母與子壺 等
李昌鴻從藝50年,對紫砂生產工藝十分熟悉,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飽學能文,近30年來,共發表有關紫砂研究的論文20多篇,與顧景舟、徐秀棠共同編撰了《宜興紫砂珍賞》。與他人合作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紫砂陶》獲輕工業科技進步獎;與人合作起草的《紫砂陶標準》獲全國科技進步三等獎。為紫砂的科學管理、標準化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1996年應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研究所之聘參加 九五中國傳統工藝集 陶瓷篇的撰寫。
他先后赴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港臺等國家和地區舉辦茗壺展,現場展示制壺技藝,開展藝術交流活動,為擴大宜興紫砂在海內外的影響做出了貢獻。2002年,他與夫人共同編撰了從藝專集《紫田耕陶》,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