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寅仙(1943-)
女,生于鼎山小橋南陶瓷世家;高級工藝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1956年師從吳云根學藝,后轉師花貨大師朱可心門下。在名師的指導下,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1959年起,她和師傅朱可心共同臨摹制作南京博物院的國家一級文物 圣思桃杯 獲得成功,并作為國家藝術珍品送往前蘇聯展出。1973年,汪寅仙進入紫砂廠研究所,專門從事紫砂陶造型設計,其間又受教于裴石民、王寅春、蔣蓉等名師,并得到顧景舟的指導,轉益多師,使她在紫砂藝術上技藝精進,光貨、筋囊貨均有相當造詣,尤擅花貨創作。1974年創作 紫砂葡萄杯 被送往日本、葡萄牙、加拿大等國展鑒,曾作為鄧小平訪問日本的禮品。1975年于中央美院陶瓷進修班深造。代表作有: 曲壺 、 四頭梅樁文具 、 十一頭龍風酒具 、 紫砂桃杯 、 風卷葵壺 、 詠梅壺 、 十二頭魚形文具 、 光集玉壺 、 神鳥出林壺 、 回方壺 漁壺茶具 、 千禧壺 、 心手相連壺 等。
1988年她與中央工汪寅仙曲壺藝美院張守智教授合作的 曲壺 ,是藝人與學者互補的光貨經典代表作。
汪寅仙的作品造型追求嚴謹、典雅,富有生活情趣。從事花貨創作,善于將自然界的植物形態,進行藝術概括、取舍、變形、夸張,凸顯神韻,富有生命的活力。其光貨制作線面收放自如,簡潔圓潤,內涵深蘊。她撰寫了《花貨的造型藝術及工藝技法》、《曲壺的設計》、《陳鳴遠陶藝賞析》等10篇論文,在國內外陶瓷研究會上交流,并在大型專業刊物上發表。
1989年,汪寅仙被授予 全國勞動模范 、 全國三八紅旗手 榮譽稱號。她是江蘇省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專業高評委。1997年4月4日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播出了她的專題節目。她是紫砂女藝人中十分難得的德藝雙馨的大家。
徐漢棠(1932-)
出生于蜀山南街紫砂世家,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52年,徐漢棠拜顧景舟先生為師,是顧老的第一個入室L大弟子,跟隨顧景舟30余年,技藝得其真傳,又不乏創新意識。他在泥料、造型、裝飾以及成型工具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舉凡壺、盆、瓶、文具、雜件、捏玩,花式類型上光素方圓、花貨筋囊、竹貨樹樁等都有涉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潛心作中、小、微型盆250多個品種,得到上海盆景協會以及一大批收藏家的好評, 漢棠盆 之稱從此蜚聲滬上。1972年,他與胞弟徐秀棠設計了套 十子頭藏圓咖啡具 ,由鮑仲梅刻嵌銀絲圖案,共制2套,其中一套送北京展覽后被故宮博物院收藏。自此,紫砂鑲嵌金銀絲裝飾新工藝誕生。之后, 四方冰紋壺 猴吊盆博古 、 竹型文具 、 十錦水平 等創新佳作獲得成功,有的參加全國陶瓷展獲得獎項。1975年,徐漢棠參加中央工藝美院美術培訓班學習一年,在理論、鑒賞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并參與制圖出版社出版了《紫砂造型圖集》。代表作有: 禮花提梁壺 、 靈芝茶具 、 華燈 、 福祿壽 、 百歲樹樁 、徐漢棠矮石瓢壺 上六茶具 、 牛蓋提梁 等。
1985年7月17日,徐漢棠從紫砂工藝廠到紫砂二廠任研究所所長,其間創作不斷,作品更具文化內涵,如 寒江獨釣 、 碧海明珠 、 古獸窺今 、 龍宮寶燈 、 歲寒三友 、 四代同堂 、 菱花提梁 等寓意哲理的作品。他66歲時,為上海 一壺寬 展廳設計制作了大型陶藝類仿彩陶盆式的紫砂大盆 五千年陶瓷 、 綻 ,其執著的創新精神為人們稱道。他撰有《傳統紫砂壺藝》、《瑣談紫砂成型工具》、《茶與紫砂壺》等論文,其紫砂作品被海內外博物館收藏。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