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洪(1943-)
出生于宜興丁蜀鎮,高級工藝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1958年何道洪師從名師王寅春和沈蘧華,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在方器、圓器、筋紋器等制作基本功上打下了厚實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初,制作的 牛蓋洋桶壺 ,端正挺括,珠圓玉潤,在同道中有 何洋桶 之譽。1965年底,轉師裴石民,學習塑器和象真果蔬的制作技藝,深得裴石民的賞識,十一件套 梅樁茶具 、五件套 鼎梅茶具 曾被選為國家禮品贈給日本首相。1975年,他赴中央工藝美院專修造型設計,開始有系統地學習造型設計及現代美學等方面的知識與理論,在秀麗細膩的基礎上,攝神取形,追求深厚古樸的意境,以求作品在形、神、氣、力、勢、勻上的和諧美。代表作有: 嵌泥秦古壺 、 韻樂壺 、 神珠壺 思源壺 、 玉牛壺 、 三結義壺 、 菊形疊式組合茶具 、 十二件鼻煙壺 、 綠大型紫砂竹提壺 、 四季如意壺 等,何道洪梅竹提梁壺創造的特粗嘴、把的 何氏風格 被人競相模仿。
近年來,他分別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和紫砂藝術表演。何道洪得多位名師指導,博采眾長,不拘一格,師古而不泥古,個性執著,不隨時俗,有獨立的創新理念,將其淡泊誠摯的性格注入作品之中,或精巧靈秀,或古樸渾厚,或巧拙互現,或雍容華貴,種種巧思,獨出心裁。
何道洪從藝40多年來,還撰寫了《紫砂壺鑒賞略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拳拳紫砂語,脈脈泥壺情》《菊形疊式組合茶具創作體會》等多篇論文。200年1月出版了專著《珍壺藻鑒》。
周桂珍(1943-)
生于宜興丁蜀鎮,高級工藝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1958年周桂珍進紫砂工藝廠師從王寅春學藝,并得到顧景舟悉心指導,技藝進步很快。在顧景舟手把手的傳授中,先后仿制了 掇球壺 大彬如意壺 、 僧帽壺 等歷代名家經典之作,從原作之外融入個人新的創意,仿古造型形成自身的特色,深獲導師好評。
周桂珍與丈夫高海庚(已故陶藝名家、顧景舟高足)共同求索,耕耘陶藝沃野,這對周桂珍今天的藝術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倆將現代創意與傳統藝術相結合,借鑒青銅器、玉器藝術精華于紫砂造型、裝飾之中,合作了 集玉壺 、 扁竹提梁壺 、 鼎紋立足壺 、 四季如意壺 、 追月壺 等,在造型上首創不對稱的幾何形體,形成獨特的風格。她的 大之泉壺 ,原是高海庚的設計,在高海庚去世10多年后,由周桂珍完成了這把壺的制作,在藝術上具有大膽創新的意義。近年來,她又與兒子高振宇切磋交流,在美周桂珍追月壺周桂珍韻竹提梁茶具學理念上不斷得到提高。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交流活動的增多,周桂珍與設計藝術家、書畫家有過不少合作,如吳冠中、張守智、韓美林、劉海粟、黃胄、馮其庸等,在藝術境界的拓展上,獲得了很多全新的認識和感受。馮其庸先生在評價周桂珍時說,紫砂藝術最突出處就在神韻,她的藝術的最突出之處就在 工極而韻,紫玉蘊光 ,百看不厭,有無盡的內涵。
其代表作有: 掇圓壺 、 半月壺 、 如意壺 、 登柏壽壺 、 曼生提梁壺 、 玉帶提梁壺 等。2004年,《周桂珍紫砂藝術集》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本文節選自《紫砂入門十講》,作者:徐秀棠,山谷,文字由說茶網錄入
注: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