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茶是茶飲最早的源頭,不論是飲茶之始還是歷史名茶研發,都是從野茶開始的。最早食用鮮葉,之后是摘下葉片曬干收藏、烹煮羹飲。另外幾乎所有歷史上有名的茶葉,其發明時所采用的鮮葉原料都是野茶,因此把野茶作為茶飲之源,應該是毫無疑義的。茶葉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對茶的馴化史。
野生茶:野生型和過渡型野生茶
普洱野生茶是相對于人工栽培茶的概念,指沒有經過人工栽培和馴化的茶樹。從過渡形態上看,野生茶又可分為野生型和過渡型。
野生型野生茶,是指從未經人工栽培馴化過的野生茶,即在一定地區經長期自然選擇所保留下來的茶樹類型。然而這些沒有經過人工馴化和優選的野生茶,通常帶有微毒,適合做茶品的很少。適制野生茶的茶菁少毫,葉緣鋸齒少,葉片肥厚,不易揉捻成條。茶性滑柔而厚實,香氣深沉,口感刺激度低,水性甜,回甘長而穩定。
過渡型野生茶,指的是野生茶向栽培茶過渡的茶樹,其植物生態方面仍保留了一些野生茶特征,但茶樹及成品已經更接近栽培型茶樹,屬于處在馴化過程中的野生茶。過渡型野生茶樹的生態特征與野生型茶樹比較類似,瀾滄邦崴的過渡型千年古茶樹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過渡型野生茶樹,毛茶多為墨綠色,主副葉脈粗壯明顯,口感特點與野生型中的少部分適制毛茶的茶樹相似。
普洱野放茶
普洱野放茶,是指經過人工馴化栽培,但后期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被遺棄,未經矮化和人工管理,長時期存在于天然林中自然生長的茶樹。而現今市面上的野放茶,雖然存活的樹種不多,但優勝劣汰下的卻都是精品。
因為生長的環境自然,人工干預少,又是有性繁殖,而且幾十上百年沒人采過,營養蓄積特別多,茶的滋味往往會很好,但產量不會很多。這類茶,葉質肥厚,色澤較深,嫩葉多毫毛,葉身較野生茶略薄,毛茶多呈深綠色,香氣口感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