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茶行業中,野生茶一直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那么什么是野生茶呢?人們又是怎么馴化野生茶呢?
野生茶概念(互動百科):是指存在于天然林和開發過的天然林中已有成百上千年之久遠與栽培茶種有親緣關系的茶組植物。是沒有被人類栽培馴化、大量利用的茶樹。
科學意義上的 野茶 ,是農學里 茶系 以外的近緣茶樹植物,沒有經過人工馴化栽培的。經過進一步科學驗證能飲用。該茶有別于人工養的自然生長的茶,一般生長環境多在18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中,說其是生態的,因其無農藥、化學的污染,也沒人工施肥。
野生茶分類:
1、野生型野生茶
野生型野生茶,是由野生茶的果實落地而自然成長,茶葉因 種生 而容易變異。有部分野生型野生茶人飲后有副作用。
2、栽培型野生茶
栽培型野生茶也叫做野放茶,坊間所認為的栽培型野生茶,多為民國初年以后或1950-1985年以前種植而野放的茶園茶。山茶科植物均為喬木(有主根系),經過人工阡插無性生殖方為灌木。云南許多曬青茶菁來源多屬于野放茶,為茶園經栽種過后少有人工管理,不灑化肥與農藥,只稍做鋤草與翻土整理。茶齡約在五六十年以上至百年左右。
那么,人們是如何馴化野生茶呢?我想這個問題大家都是比較關注的,大家還是認真看看下面的知識,不能像這位網友回答的這么搞笑了!
在植物馴化中,有這么一個職稱叫植物馴化師(植物馴化師可以將大山里的野生植物進行人工馴化,逐漸適應城里生活,然后用于城市園林綠化。),在以前好像都是叫品種研究員啥的。馴化植物主要有兩種方式:
1、移植
移植里面又分為三種,一是利用成熟植物果實在另一地栽種;二是利用小樹苗在另一地栽種。三是利用枝條在另一地栽種(扦插種植)。在冰島村,有30棵左右的古老茶樹(栽培型),是明朝成化年間雙江勐庫土司從易武地區引種的,部分專家認為這30棵左右茶樹乃是勐庫大葉種的始祖。移植的意思是本來本地沒有這個東西,從別地把這個東西移來本地種植,也叫引種。
2、嫁接
嫁接,是把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嫁接的方式分為枝接和芽接。這種方式多用于改進本地植物的品質。跟移植的不同點在于移植是本地沒有所以需要移植,而嫁接是本地有,嫁接起到一個改善的作用。
當然,這兩種方式的馴化上,都需要一些基礎條件(生長環境)的支持,比如地形、土壤、氣候(光照、雨量、溫濕度等)。【不對之處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