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茶葉,許多茶友可能會有一種直覺印象 葉片肥壯的鮮葉品質一定格外優異。這種看法是否正確呢?
以下是版納茶區某個茶園的場景。首先看這樹干的直徑,想必應系古樹茶無疑。
葉片與枝條都格外肥壯。按說品質一定特別優異
可是這樹冠高度,怎么不像古茶樹?
葉片和枝條雖然肥厚,但咀嚼鮮葉除了格外澀口之外完全沒有茶味,葉片仿佛只有纖維組織與水分一般。這種鮮葉制成的茶品連及格線都無法達到。
原來這是一片經過人工臺刈矮化的茶園。在八十年代,當時官方制茶思路仍然是綠茶思維和產量至上,古茶樹被認為品相和產量不及臺地 良種茶 茶園。因此通過臺刈矮化(砍去茶樹大部分樹干,使得茶樹重新發育為灌木形態),將古茶樹改造為 高產 的臺地茶園就成為在當時很有吸引力的選擇。誰知時過境遷,古樹茶竟有今時今日的盛景,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這片茶園經過矮化后產量上升同時品質下降,加之臺地茶必不可少的農藥、化肥、催芽劑、除草劑等人工干預,茶樹枝干的生命力會被額外透支,因此每過一段時間,就必須剪去失去生命力的枯枝。
這樣的茶樹,按樹齡應屬古茶樹之列,可是按其品質,有誰會有興趣品飲?
優質古茶樹,應該生長在生態天然,盡量排除人工干預的原生生態環境。唯有如此環境下生產的古樹鮮葉,方可作為生產優質茶品的原料之用。
對于茶樹鮮葉品質的形成,茶樹生長的生態環境遠比單純的樹齡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