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源于高山,以豐富的韻味讓人迷戀。普洱千百味,品普洱茶, 苦澀味 是繞不開的,有人說 苦澀重不好喝 ,又有人說 不苦不澀不為茶 。
那 苦澀 在普洱茶中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在后期轉化中,又是如何影響茶葉品質的呢?
1、苦:茶之味
苦是茶的一種味道呈現,一般來說茶 苦 是因茶葉中:咖啡堿、茶葉堿、可可堿、茶葉皂素、苦味氨基酸等物質含量較高,這些質又易溶于熱水,使茶湯呈現出苦味。
優質的苦:在兒茶素類和咖啡堿相對含量都較高的茶葉中,茶湯的苦伴隨著 濃醇鮮爽 ,且這時的苦味不會長久不化,這是優質的表現。
劣質的苦:茶的苦感突出還有可能是由于病蟲害,或者施肥造成的,這時的茶葉葉底薄而無光,茶味寡淡、苦味突顯,甚至有 惡苦 的感覺,這是劣質的苦。
茶湯的苦常常與澀相伴而生,比起澀,更容易化開,在茶湯的滋味結構上占一定的主導地位。
工藝和茶原料原因,在高品質普洱生茶中也會伴隨有一種 自然的苦澀感 。
2、澀:澀為收斂感
茶氣,是茶帶有的能量,茶氣十足,必定是好茶。
茶葉的澀味物質,主要有茶多酚類、醛、鐵等物質,其中兒茶素類尤為重要。
酯型兒茶素苦澀味較強,它在芽葉里的含量遠遠高于粗老葉片。
因此有 澀 感一般也是嫩度高,內涵物質高的表現。
優質的澀感:一般來說,古樹茶或多或少都會有澀,但一般不會良久不化。雖然澀感刻意因工藝而得到掩蓋,好茶的澀在茶味中并不占主導,一般工藝師不會刻意去掩蓋它。
因此對于生茶 可以化開、切不占主導 的澀我們不用太在意,這是好茶的一部分。
劣質的澀感:反倒是低品質的茶因為滋味淡薄,澀感尤為突出,品來讓人滿口是澀,沒有愉悅感。
雖然我們常以苦澀并稱,但準確來說,澀并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人口腔 收斂性 之表現,因此澀感也會比苦表現得長一些。
總之苦為味道,澀為感受。
茶葉出現苦澀味的原因,可能是茶葉本身內含物質,也可能是制茶工藝造成的。
同為古樹茶,云南白茶不殺不揉, 苦澀感 不明顯。
3、苦澀對普洱茶后期轉化的影響
茶人們常說苦能生津,澀能轉甜,這是普洱茶苦澀的良好體現。
普洱茶作為后發酵茶,會有一個漫長的后期轉化過程。由于普洱茶經過 低溫殺青 和 陽光曬干 ,茶葉還保留著活性。
在一定溫度、濕度、空氣條件下,茶葉中以茶多酚為主的物體進行轉化遞減,轉化為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等新成分。
于是年份越久,茶葉色澤越深,香氣口感越醇厚,苦澀感越弱,茶性越趨于溫和。
滋味飽滿的茶一般都附帶有良性的苦澀感,這樣的茶在后陳化更容易變得醇厚,茶的苦澀會逐漸減輕,甜度加強,回甘越來越好,這在中老期茶體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比起苦,澀感轉化周期略長,就算在20-30年的老生茶里仍然可以感受到,這并不影響茶品整體的轉化趨勢。
因此,苦澀并不是決定茶品轉化的必須因素,但是一款 滋味飽滿豐富的好茶 經常附帶的特征。
對于茶品的審評我們要客觀看待苦澀,苦和澀是茶葉品質的 試金石 ,優質的苦澀會為茶加分,而劣質的苦澀,則讓我們更容易去淘汰一款茶。
有說苦澀是喝普洱的一道坎,喝懂了 苦澀 ,就喝懂了茶。品味苦澀就像一種歷練,看淡了腳下的坎坷,才能看到沿途美景,品到壯美人生。
苦澀,就是茶。(來源:茶姐聊茶,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