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所有老手、新手大家一起來聊聊自己的經驗或是所見,希望可以對新手有所幫助,不要花了大錢又還要拼命催眠自己,那可就傷很大了啊。
新人迷思之一:以新充老
這種以新充老在網上真的是不勝枚舉,在日常中更是常見。
前幾日到一個學喝普洱的朋友家中,朋友看弟來了,興奮的拿出一磚號稱二十多年的老茶給弟看,弟一看,哇,木盒裝耶,打開木盒,一眼就知的熟磚,一股新熟茶的渥堆味撲鼻而上,更明顯的是上面的內飛,明顯是后人貼上去的,內飛上也不知用手工印了什麼,看不清楚。朋友大講:這是他一個專賣古董的朋友賣他的,那古董商當年專門自海外進口古董,時常在裝箱時,因為尚有空間,所以當年就會拿普洱來墊空間(塞空隙),所以這些茶就是當年這種情形下,在很多年前就進來了,現在市面上很難看到哦。古董商算朋友便宜,一片只賣他2000元....
在這故事中,弟有個發現:
最常被用來 以新充老 (特別是年份灌水嚴重的)以 熟茶 最為常見,因為生茶若未入倉,二年的很難當二十年的賣。
第二種常見的是 入濕倉茶 ,也是年份容易多個零的茶,新手認其霧茫茫的為老。看到這兩種茶以「老茶」形式出現時,最好多求證,才能降低中槍機率。
新人迷思之二:輕、中、重倉與老茶,總是分不清楚
這也是新手常見的問題之一,無法分辨入倉茶的入倉程度,無法分辨入重倉茶與老茶間的差別,時常將入重倉茶當老茶買。
所謂的入倉,一般是指港倉,但現在也有許多人自行模擬港倉的環境(高濕度),故在此所稱的「倉」,指的是這類濕度較高的倉,非一般自然環境(干燥)中的倉。
先談談入倉程度在茶品表現上的差別:
1、未入倉:所謂的未入倉(或許有人稱之純干倉),茶品餅面呈現是烏黑油亮(會反光),四、五年后外包紙上開始會有楬色的 油漬 。
2、輕入倉:入倉時間不長,表面不再油亮,不反光,有時表面會有微白霜(餅內部沒有白霜),干燥存放幾年后,表面的白霜幾乎會全部退去,但不可能回到未入倉的 油亮 。
3、中入倉:餅內外皆白霜,但不應有黃點或綠點(霉點),用鼻聞可聞到明顯倉味,退倉的時間要更久,即使時間夠久,內部的白霜也很難退干凈。
4、重入倉:餅內外呈現某種程度的糊狀,表面白霜嚴重,有時會有黃色、灰色或綠色的點或區塊(餅內、外皆有),餅身的色系十分不均勻,外包紙破爛、有水漬(故常見拆或換外包)。
老茶 與 重入倉茶 的異同點:
同:1、茶色深楬
2.、表老舊
異:
1、重入倉茶霉味重,有時有土味
2、老茶葉底顏色均勻,重入倉茶較不平均
3、老茶餅身自然松開,入重倉茶餅心多還很緊,入重倉茶有時也會變松,但是一種 整餅軟化 的感覺,與老茶自然松開不同
4、重入倉的外包大多破損(水漬)或被更換或不包外包
5、入重倉茶有時合併嚴重「蟲害」,餅身受啃食嚴重
以上筆者淺見,供新人參考,不足之處,歡迎茶友前輩補充。(本文來源:大益論壇)
特此聲明:說茶網公號:ishuocha(長按復制)轉載發布本文僅為提供更多資訊,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