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內都說 藏生茶,喝熟茶 。大家都知道,熟茶的制作比生茶更復雜一些,特別在 渥堆發酵 這個環節,耗費的不僅僅是時間以及人工的成本,用同等的毛料來制作生茶與熟茶,熟茶的損耗總會比生茶要多。
面對這樣的成本問題,很多廠家會將品質好的毛料來制作生茶,而用品質次一些的來制作熟茶,以節約成本。
如此一來,越是用更好的原料制作生茶,而將次品質的毛料用以制作熟茶,也就越大地拉開了兩者的差距。
有人調侃:喝普洱茶就要喝生茶,熟茶都是不懂的人喝的。但是,熟茶難道就應該被定義為品質不佳的茶嗎?生茶熟茶口感各有特點,熟茶性暖,適飲的人群更加廣泛,更適宜作為日常消耗,想喝一杯好熟茶,是不是真的那么難?
這其中除了后期轉化價值期待不高的原因之外,也包含了毛茶原料渥堆成本風險的控制。更有人甚至認為用高等級原料做熟普,是暴殄天物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云南茶人們在最初研制普洱熟茶的時候,最高的追求就是用高標準工藝保證這類茶,能有類似于普洱生茶陳放后的適口感,可以買回家就直接飲用。所以大家不會對普洱熟茶的后期陳化有著很高的期待。
而且因為普洱熟茶在制作過程中,每次需要至少1噸的毛茶進行渥堆發酵,稍微掌握不好工藝,便會使得成噸的毛茶付諸東流,出于對成本的把控,一般來說,茶廠輕易不會用高等級的毛茶原料來制作普洱熟茶。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對熟普的概念都一直保持在 適口就行 的印象上,更別談對后期陳化效果的價值預期、在原料選擇上的考量。
但是,這樣的狀態并非一成不變。
近幾年來,隨著普洱茶的流行,茶圈子里有相當一部分購買力強的人熱衷于熟普。同時,國營茶廠改制為民營后,很多茶企開始對制茶技術精益求精,也包括熟普。
自此,大家對熟普的要求就不再滿足于 當下的好喝 了。能否讓堆味及粗糙感更少?如何提升等級,更具品質感,讓熟普更好喝?甚至于有了對陳化的價值預期。而這,也刺激著人們在追求熟普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些用高等級原料(用春茶、大樹茶或者全芽頭等不同類別的原料)做出來的熟普,無論是等級還是滋味都有了更好的呈現,甚至讓熟普在很多的年頭里始終維持一個較高的口感峰值,有了更高的陳化價值。
新加工出來的普洱茶只能算是半成品,普洱茶的后發酵可以延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一過程奇妙而緩慢,后期發酵轉化使普洱茶漸入佳境,變得陳醇、暖潤。
上等的陳年普洱茶不僅要求原料上乘,還要配以相當理想的儲存條件才能使后發酵順利進行,從而獲得佳品。
下面簡述好的倉儲要求:
1、清潔
2、合理通風
3、避光
4、相對舒適的溫度(建議18℃-28℃)
5、相對舒適的濕度(建議50%-70%)
6、無異味、無污染
因而,你能說用高級原料做熟茶是暴殄天物?(來源:昔茗堂,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