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最早制茶飲茶的國度。自上古神農時代的【藥飲】至唐代陸羽的【瀹飲】,再到明代的【泡飲】,茶文化涵蓋了修身養性之道。時至今日人們又應通過何種途徑來滿足內心的精神渴求?中國傳統茶道,承襲自唐宋茶人師祖的茶事風雅,在現代生活中以茶為媒介,來尋求內心的寧靜和平衡。
茶器
最讓人真切感受到這樣一席茶味道的,就是這些因茶而設的器具。說起來,無論是唐代陸羽創制的茶器二十八式,還是宋代審安老人的十二種茶器,抑或現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這些茶器十余種的選擇,不同的材質器形,以及它們之間彼此連接關系,都隱藏著神秘的符號,而經驗老道的喝茶人是符號的破譯者,從這只壺、那只杯的關系中,在心里慢慢勾畫出將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茶器的選擇,是對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對器皿的取舍尺度,從要沖瀹的茶品、所用沖泡手法來考量,進一步還要感知季節、時辰這些因素對茶的影響,最終呈現出一席茶。
茶席
茶席是茶事進行的空間,也是泡茶人對茶事認識的綜合表達。一個茶席的思考重點,是如何展現所要泡的茶。由此,茶席的季節性和地域性不是獨立于茶事之外的,而是由泡茶人結合當下和對茶性的理解而通過鋪陳的細節來呈現的。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氣候的轉變、泡茶空間所在,這些因素都是日常泡茶擇茶要考慮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人積累的生活素養。
選擇契合的茶品,由對茶性的認識出發,選擇茶的泡法、再由此決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圍繞這個內容而配合,呈現出的茶席,自然帶有鮮明的季節和地域性。當然不同的茶席也是可以觀察其中蘊涵的季節因素的。春天的某日,天氣微濛。選擇碗泡臺灣高山烏龍茶,高山茶的清冷韻致能夠在這樣的天氣里更深長細膩的表現出來。
茶器除品杯以甜白釉的品杯來感受紆回的香氣和細膩口感外,茶碗、杯托、花器多是暖色調的陶器,而藍色席布上一枝北方早春的海棠更是微帶清寒季節的鮮明意味。在暑氣漸生的時候,夏天的茶席常以簡淡的色彩和清簡的茶器營造清涼的夏日空間,一簇小黃楊的茶花、石硯的茶盤、景德鎮的白瓷杯,讓人有清泉石上流的涼意。
茶聲
起炭從點燃一枝油薪竹開始,鵝毛扇扇動的風聲里,油薪竹的火焰帶著一縷白煙自下而上地升起,龍眼炭開始有爆裂聲,讓人心生期待,不過這個時候的扇子舞動反倒更加透著舒緩和沉穩。直到炭爐里噗地一聲,火焰結結實實地圍繞在逐漸泛白地炭塊之間。壺里地水開始鳴叫,正是所謂“松風”的鳴響。注水溫壺、投茶入壺、出湯入杯,淅瀝水聲和器皿碰撞的聲響,如果靜下心來,就會聽到茶席上全然不同的情緒,隱約而細微,但是卻讓人清晰探尋到最無可隱匿的內心。
茶事
對喝茶這件事,古人說得直白,“飲茶以客少為貴,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幽,二客曰勝,
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仔細思量,其中的深意并非單以形式上人數的多寡來斷定喝茶雅俗之別,避免嘈雜喧囂回歸內心的寧靜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
近年愛茶者人數日增,若不是把茶當做解渴的飲品或者攀比的名品,會漸漸覺察到喝茶的過程會帶給我們的更多滋養。這樣的滋養,隱于平淡生活中了然無痕地與茶的對話,由此養成對茶深切感知的思考習慣,又憑借不同的喝茶形式傳遞,無論是獨啜還是約幾個朋友茶聚,是常年如同抽絲剝繭般積累得來的喝茶理念在特定時空的集中展現。
每次茶會有不同形式的表達,茶品茶器的選定、茶席的鋪陳,花木的選擇、空間的安排,凡此種種細節,遠超想象。茶品的選定,關乎對茶客人的體貼,除季節氣候而外所要瀹泡的茶品前后邏輯也同樣要考慮到對味覺體感的影響。茶會上容易被忽略的茶譜,如同古曲的工尺譜,其實是茶會的法度。讓茶與器之間輝映出另一番神韻,使不同茶品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長期養成的功夫。
茶會
茶會不同的茶席空間錯落組合,移步易景的觀念來自中國傳統園林的風致。在一個空落的廳堂里,“無中生有”構建出傳統的花木掩映、心手閑適的意境。這些形式的背后,由無數個細小的信念和綿密的行為在做支撐。愛茶人的行為理念總是如同細流在茶事中涓涓流過。
入口屏風前陶罐里粗大的枝條,并非是為了營造氣氛而砍伐的樹木,是前幾天經過離家不遠的路邊時,看到園林工人正修剪花壇里的枯死的樹木,理下長長短短的枝條是為了保證花木過冬保留必須的養分,一大捆用麻繩捆扎的不同種類的枝條被我欣然討要過來,將要丟棄在路邊的枝條在茶會上恰恰就是意態天然的點睛之筆。這大概就是所謂無用之用,這樣的器物在每次茶會里都會出現,都會喚起很多人內心的柔情,也都會成為提亮茶事的一筆。
一場茶會,對于泡茶人和喝茶人來說,是彼此的成就。交織而成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的饗宴,其實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但在被視為彌漫著粗浮氣息的時代,能夠專心去成就一瞬的絢爛,是一種雋永的深意。茶會對客人來說,喝到一杯感懷于心的茶湯,他也許不會看到背后瑣碎的過程,但正是這些不斷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日常瑣屑,讓小小的茶湯能夠幻化萬千的心意。
茶會結束的時候,打包整理器具、家具收拾整理搬運——又回到最初的空落,似乎一切了無痕跡。朋友來告別,有了依依不舍的傷感,這也許是一場茶事另一個不在預料中的提醒,對每個當下珍惜就好。
(責任編輯: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