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作為泡茶利器,出水好不好,也是決定其品質的關鍵因素。因此,出水孔也成了一部分朋友在選壺時的考量之一。
在選紫砂壺時你會不會糾結與出水孔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于出水孔的那些事。
紫砂壺的出水孔分為以下三類,分別是:獨孔、球孔、網孔,各有特點。
獨孔最早出現于明清時期,常見于仿古器形與小容量的壺形。獨孔孔眼給水流提供了最大的出水通道,出水有力。
清以前的古壺一般是獨孔,這完全是因為工具的限制,以前沒有金屬工具,特別是挖孔,需要更為精致、硬度較高的工具。
而古代做壺,一般都是竹子的,嘴孔不好處理,大多是戳的獨孔制作難度較高,故老壺一般多為獨孔,現在獨孔是比較少見了。(獨孔可以作為鑒別老壺的一個根據)。
網孔是時下最常見的出水孔之一,因其孔眼數量不同,分七孔、九孔、十四孔等多種。因為孔眼多,能過濾大部分的茶葉,保證出水順暢。
但如果泡的是葉片舒展后比較大的茶葉,易被展開的茶葉擋住出水孔。
球孔是近代才新出現的,又突然間 火爆 的一種出水形式。
20世紀70年代,由于外銷日本的特定要求,曾生產了一批球孔的茶壺,即在壺身裝流部位的內壁粘上一個布滿小孔的半球。
細密的濾孔和凸起的球面,可更好地過濾茶葉、且能保證充足的水流面積。但由于半球體的結構限制,清洗難度較其他兩種形式更大,且容易破碎。
在淘寶的很多幾十元紫砂壺上都有,所以,演變為很多人看到球孔就覺得有比較垃圾,對球孔有一種 避而遠之 的態度。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球孔的實用性非常好,一些三灣流的壺配上球孔可以改善出水性能(三灣流的壺受到壺形先天限制,出水相對來說沒那么好)。
其實壺的出水效果好不好,和出水孔形狀沒有直接關系,只受到以下四個因素的影響。
1.水壓
水壓取決于倒水時壺里水的壓力。根據物理學知識可知:壺流根部越低,其與壺內水平面的位置差越大,水壓越大。
因此像子冶石瓢這類,流根比較低的壺,一般出水都很好。
2.氣壓
氣壓取決于壺鈕位置的氣孔。氣孔過細,倒水時空氣流入受到限制,影響氣壓,也會影響出水效果。
3.水動力
水動力取決于流的形狀。流的彎多,則水動力減損大,出水也相對弱,如三彎流的壺。
4.出水量
壺嘴粗,出水量就大,這點很好理解。(來源:網絡,圖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關于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網絡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