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學是一門傳統而又嶄新的學科,因為很多基礎研究才剛剛起步。我國很多南方產茶省的大學都設置了茶學專業,已經培養了大批的從事茶學研究、開發和產業化應用的人才和專業隊伍。但總體上看,各研究獨成體系,缺乏相互的交流和大合作攻關。因此,在茶基礎研究、應用開發以及應用新技術開發茶機械化生產上,其研究和產品開發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國際上對植物、動物、微生物、病毒等分類有統一的規則。中國茶學要真正在世界上形成一個公認的學科,還要做大量的工作。根據不同茶類的工藝可以將中國茶簡單分成三大類,即不發酵茶(non-fermentattea,NFT)、單發酵茶(singlefermenttea,SFT)和雙發酵茶(doublefermentattea,DFT);根據茶發酵程度不同對目前已形成的茶進行再分類,如10-20%、20-30%、30-50%、50-80%發酵程度分別歸納;根據每個發酵程度的茶類中的品種、成分差異進行再分類,依此類推,形成既有中國茶文化特色又與國際相關學科相對應的茶學體系。傳統的分類如6大茶類基本上是根據茶湯的顏色來分類,或以傳說命名。這種分類有其形成的歷史、文化及道理,但很難與現代科學的分類相對應。
如不發酵茶以綠茶作為代表,由于在其制作過程中高溫的快速殺青(烘青、炒青等)作用,使其茶葉內的生物酶(多酚氧化酶等)快速失去活性,使茶多酚由于生物酶參與的氧化作用停止,茶多酚轉變成茶黃素后不再繼續氧化成茶紅素、茶褐素,湯色呈黃綠色。單發酵茶在制作過程中殺青溫度適宜(一般不超過80℃),時間短暫,因此保持了茶葉中大部分生物酶的活性,在一定溫度和保濕條件下,茶多酚等物質在茶多酚氧化酶等生物酶作用下發生酶促化學反應,使茶多酚等物質由茶多酚轉變成茶紅素及少量的茶褐素,使茶湯變為紅色,此為紅茶。在這個發酵過程中,由于時間短(8-10小時),溫度低(室溫,25℃左右),基本沒有微生物參與,因此定義為生物酶參與和主導的發酵,即單發酵茶。普洱茶熟茶或生茶存放后發酵實質是由茶葉生物酶和微生物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茶類,因此定義為雙發酵茶。
另外值得探討的是黑茶與普洱茶的關系,以及普洱茶是否屬于黑茶這個傳統茶的分類定義。從制作工藝上講,普洱茶尤其是普洱茶熟茶,發酵溫度一般控制在55℃-60℃左右,時間長,一般在45天至60天,有的甚至更長。而四川雅安以及湖南的黑茶工藝特點是溫度高(70℃左右)、時間短(1-2天翻堆)、翻堆次數多(6-8次)。黑茶在渥堆前,有一個步驟是高溫蒸汽蒸茶,這一操作使微生物被殺死,茶葉內生物酶失去活性,其發酵過程基本上是高溫前的部分酶反應、空氣中的氧化反應和部分微生物參與的反應過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黑茶更接近于高溫條件下發酵的紅茶,應該定義為單發酵茶。
從以上三大類茶工藝的不同可以清楚的看出,其生理功能和功效會產生較大的差異。自從國際上茶學專家發現了茶多酚后,人們把茶中茶多酚的多少為基礎定義茶功效的強弱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應該說茶的基礎功效成分主要有以下幾種,茶多酚、茶色素(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其中茶紅素和茶褐素是以化學鍵的形式與多糖結合的一類大分子)、茶多糖、咖啡堿、茶氨酸以及有益金屬離子和維生素等。當然,在三類茶中,由于工藝不同也產生了一些新的成分。也正是由于發酵工藝的不同,導致了茶的功效差異。國外學者對比了綠茶和紅茶對合成膽固醇蛋白酶的抑制作用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同樣條件下,紅茶提取物對合成膽固醇蛋白酶的抑制效果是綠茶的6倍,而綠茶抑制速度快但抑制程度低。
茶文化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科學的學術價值,其三個明顯的屬性如生活屬性、地域屬性和民族屬性,都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演化和進化起來的。(作者:盛軍,來源:普洱雜志,圖來源:說茶網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