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龔淑英老師和周樹紅老師在《茶葉科學》上發表《普洱茶貯藏過程中主要化學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質變化的研究》,測定不同條件下貯藏普洱茶影響品質的內含物質(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變化及對感官品質的影響,從而去探索普洱茶陳化機理。
初始含水量 貯藏溫度(常溫) 檢測時間(0天)
試驗處理
試驗中采用1999年云南下關茶廠出品的四級普洱茶,對供試樣品進行前期處理,不同含水量處理過的茶樣用錫箔袋密封,每袋100克,對于不同含水量的樣品分別進行不同貯藏溫度的對照試驗,每隔45天進行檢測,一共檢測五次,分別對影響茶湯品質的三個因素進行檢測分析,這三個因素分別是茶多酚、可溶性糖類物質和氨基酸。
試驗中可知:不同的含水量、貯藏溫度和貯藏時間對于茶多酚含量影響較大。在常溫和37℃下貯藏,茶多酚保留量在前期(90天左右)會有所增加(前期增加的原因:1.茶多酚與氨基酸結合成的不溶性物質分解,茶多酚保有量增加;2.不溶性茶多酚的轉化也促使了可溶性茶多酚的增加,且增加量大于茶多酚貯藏期間自動氧化聚合的量),后期則下降,且后期茶多酚保留量比55℃下貯藏的保有量大,55℃下貯藏茶多酚的保留量會不斷下降(下降原因為:高溫條件下,茶多酚自動氧化聚合成高分子物質速度加快,溫度越高,貯藏時間越長,氧化聚合越快)。
在同一溫度不同含量的對照組中可以發現,含水量越低,茶多酚總量保留量越大,含水量越高,茶多總量的保留量相對較小(原因:1.濕熱條件下殘留的酯型兒茶素發生水解轉化成沒食子和簡單兒茶素的速度更快;2.一定含水量的存在,加快了微生物的生長,從而加速了茶多酚的氧化聚合。)
試驗可知:不同的含水量、貯藏溫度和貯藏時間對于可溶性糖含量影響較大。可溶性糖的含量隨著貯藏溫度的升高而下降,溫度越高,含量下降越快,貯藏時間越長,含量下降也越快。(原因:1.這與高溫環境下可溶性糖氧化發酵,糖類物質轉變成各種酸性物質有關,這與茶湯PH下降中也可得到說明;2.高溫高濕下糖類物質還可以與氨基酸產生美拉德反應,使其含量進一步下降。)
試驗可知:存放過程中氨基酸的變化主要受貯藏溫度和時間的影響。氨基酸的含量隨著溫度升高和貯藏時間的延長下降幅度增加,常溫和37℃處理下下降的變化相對緩慢。(下降的原因:可能與氨基酸的氧化降解以及與其它物質聚合成不溶性物質有關。)
感官審評
通過上面兩張圖可以發現,常溫下,貯藏時間延長品質得到較好的改善,最佳品質出現在試驗后期,37℃處理下中期(90-135天左右)品質較好,香氣出現甜棗香,口感醇和,之后品質下降,香味中微帶酸;55攝氏度在前期(45天左右)出現較好的似紅棗香的甜香味,滋味甘醇,之后隨著貯藏時間香味變酸。
本試驗還發現9%的含水量對于貯藏是最佳含水量,原因為9%含水量有利于普洱茶品質形成中有效菌的生長,12%的含水量有利于霉菌生長,前期霉味較重,7%的含水量,茶葉過于干燥,不利于化學成分的緩慢氧化,不利于陳化。
這篇論文的出現,可以說明正常條件下,9%的含水量在常溫下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可以使品質得到較好的改善。從試驗中可知,溫度的影響最大,濕度的影響其次。在大規模生產貯藏過程中,可以通過適當改變貯藏方式去提高品質,但是對于一般家庭或者收藏家存茶來說,我們需要考慮的核心因素是茶葉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