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地分布
2008年6月17日,國家質監總局和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理標志產品 普洱茶》(GB/T22111-2008),明確劃定了普洱茶原料生產地和產品加工地的范圍,并將普洱茶列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普洱茶》國家標準對普洱茶定義的表述中,明確劃定了《地理標志產品 普洱茶》的地理范圍,包括普洱茶原料生產地范圍和普洱茶加工地范圍。這一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特指“云南境內適合云南大葉種茶栽培和普洱茶加工的區域,為北緯21°10′—21°22′,東經97°31′—105°38′的區域,包括普洱市、西雙版納、臨滄市、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楚雄州、紅河州、玉溪市、文山州等11個州市、75個縣(市、區)63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現轄行政區域。
二、普洱茶原料
普洱茶原料特指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包括曬青毛茶和曬青精制茶兩種。大葉種鮮葉經殺青、揉捻、日光干燥制成的條形毛茶稱之為曬青毛茶;曬青毛茶經篩分、拼配等精制工藝制成的條型精制茶稱之為曬青精制茶。曬青精制茶可以作為普洱茶(生茶)緊壓茶的原料,也可作為成品茶。作為成品茶的曬青精制茶屬于綠茶。
曬青茶品質特征:條索緊結,色澤墨綠或褐綠,湯色橙黃明亮,有日曬氣味。
三、普洱茶原料加工工藝
鮮葉攤放—殺青—揉捻—解塊—日光干燥—包裝
鮮葉。鮮葉采自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下的茶園的云南大葉種茶的新梢,應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凈,無污染和無其他非茶類雜物。
鮮葉采摘。根據云南大葉種特性和普洱茶加工要求進行合理采摘。手工采摘應提手采;機采應保證采茶質量。保證無害化,防止污染。
鮮葉攤放。一般攤放厚度以15~20cm為度。攤放適度:鮮葉呈碧綠色有墨綠之感,葉片柔軟即可,失重率可達20~25%。大葉種鮮葉攤放過程中,盡量少翻動,最好不翻動,最多小心翻動1~2次。待鮮葉分級攤放至含水量70%左右進行殺青。當然,也可不經堆放直接進行殺青。
殺青。殺青要殺透、殺勻,無青草氣和煙氣味,殺青葉要及時揉捻成條。殺青方法分鍋炒殺青和蒸籠殺青。殺青適度以殺青葉色變為青綠色,手捏成團,葉不焦邊,香氣清香為宜。
揉捻。將殺青葉揉捻成條形,條索應緊結或緊實。揉捻分人工揉捻或機械揉捻。機械揉捻不宜加壓過重,揉捻時間一般30—40分鐘。揉捻要求達到一、二級條索緊卷,三級茶泥鰍茶多,四級茶起皺褶。
解塊。將揉捻成團、塊的茶葉解散。在解塊的同時,會抖松條索,影響條索緊度。因此,不需解塊的就不要解塊;細嫩葉體積小,投葉量可多些,粗老葉體積大,投葉量可少些。
日光干燥。將揉捻、解塊后的茶葉日光曬干,使其含水量降到10%以下。如果普洱茶含水量過高,茶葉內部化學反應過度,微生物生長過快,茶葉就會很快發生過度霉變,對下一步工作不利。雨季可建塑料棚曬干,防止雨淋。
包裝。將曬青茶用潔凈包裝物進行包裝。包裝應牢固、潔凈、防潮,能保護茶葉品質,便于長途運輸。接觸茶葉的內包裝材料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包裝容器應干燥、清潔、衛生安全、無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