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我國歷史上茶葉生產的重要時期。當時,茶葉作為重要的商品,種植區域較前代更為擴大,制作工藝也更為嚴格和精細,茶葉產量不斷增加,新的品種不斷出現。與此同時,文人 墨客在品飲之余,著書立說,寫下了大量以茶為題的文章、著作。此外,由茶業引起的農民起義也時有發生。所有這些,使茶業成為北宋社會經濟過去。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文在前人 研究基礎之上,就北宋茶業的發展狀況及原因,略作論述。
北宋茶業的發展,首先表現為產茶區域的擴大。據陸羽《茶經》記載,唐代時全國產茶州軍 為43個,可以認為此數字基本反映了唐代茶葉生產規模。而宋代紹興末年僅東南十路就有 60個州,242個縣產茶。雖然此數字統計于南宋,不能確切代表北宋產茶區域,但反映了從 唐至宋幾百年間,我國產茶區域不斷擴大的事實。又據《宋史》和《文獻通考》記載,北宋產茶地區,江南有十州五軍;兩浙有十二州;荊湖有七州一府一軍。其中江南的江、池、饒、信、洪、 撫、筠七州和興國、臨江兩軍,兩浙的處、溫、衢三州,荊湖的鼎、澧:岳丨歸、峽五州為《茶經》所未 提及,此非陸羽的疏忽,而是唐代時這些地區尚未產茶的緣故。僅此,北宋產茶州宰便比唐代多了 17個。《太平寰宇論,土產》也載,北宋產茶州軍凡58個。故就產茶地區而言,北宋茶葉生產的規模無疑超過了唐代。
其次,北宋茶業的發展還表現為制茶工藝水平的提高。《茶經》論載唐代制茶工序為六道, 但無詳細操作過程。據《北苑別錄》載,北宋制茶工藝有所簡化,操作要求非常嚴格。具體如
1、蒸茶茶芽再四洗滌,取令潔凈,然后人甑,俟湯沸蒸之。”
2、榨茶:“茶既熟……須淋洗數過,方人小榨去其水,又入大榨去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 以竹皮,然后大榨壓之,至中夜取出菜勻,復人前入榨,謂之翻榨,徹曉奮出,必至于干凈而后
3、研茶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
4、造茶:“凡茶之初出研盆,蕩之欲其勻,操之欲其膩,然后人圈制纟夸,隨過黃有方。”
5、過黃:“初人烈火焙之,次過沸湯iWS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 日,逐過煙。焙之火 了欲烈,烈則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煙,煙則香盡而味焦。但取其溫溫而已。”
從這些記載看,北宋對制茶工藝、技術要求甚高,并形成了一整套嚴格和精細的操作程序。 當時還將制茶過程總結為“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幾個原則。通常,文獻 中關于生產技術如此詳細的記錄,不可能為前人文獻的重復,《北苑別錄》所載又是北宋著名茶 園北苑的生產情況,故當反映了北宋制茶水平的提髙。張舜民《畫墁錄》也指出:“迨至本朝,建 溪獨盛,?采培制作,前世所未有也。”
制茶水平提髙的直接結果,便是北宋茶葉品種的增多和質量的提高。唐《國史補》載,唐代 優質貢品名茶有41個品目;而北宋僅北苑茶園一地所貢名茶便達41個品目。至于茶葉質 量,宋徽宗曾贊譽:“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茅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勝造其極。” 隨產茶區域的擴大和制茶工藝水平提高,北宋茶業的發展還表現為茶葉產量和茶稅收人的提高。北宋通商前,六榷貨務歲課茶約1440萬斤,淮南十三場約865萬斤,四川地區茶年 產量約3000萬斤。這樣,北宋茶葉的年產量可達5000萬斤,數量相當可觀。唐宋時各地產 茶量的變化情況,日本學者加藤繁認為,唐時茶業尚未興盛的江南西路,至北宋未茶產量已躍居全國首位;唐時不產茶的荊湖南路,也躍居全國第4位。與此同時,北宋政府的茶稅收人 也相應增加。東南六路的茶課歲人大都在百萬緡以上,最高時景德年間為500萬緡。蔡京 也說祖宗禁榷無法,歲收凈利凡三百二十余萬貫。”顯而易見,此收人比起唐代中葉開始榷 茶時的40萬緡年茶稅人要多得多。⑪ _
此外,北宋茶具的精美和以茶為題的書籍、文章的大量問世,應是北宋茶業發展的又一表 現。當時的長沙,是北宋茶具制作的中心之一,其民間工匠所制茶具,不但種類齊備,而且質量高。“長沙茶具,精妙甲天下……凡茶之具悉備。”⑫“長沙匠者,造茶器極精致,……士夫家多 有之,置幾案間,'但知以侈靡相夸,初不常用也”。官僚士大夫家中大都擁有這些精美茶具,以作裝飾,并相互攀比夸耀。地處嶺南的雷州,茶具制作水平也很高。周去非曾說:“雷州鐵工. 甚巧,制茶碾湯甌湯匱之屬,皆若鑄就。余以比建寧所出,不能相上下也。”⑭在茶文章和書籍 方面,唐代傳世僅《茶經》、《煎茶水記》、《十六湯名》三本。而北宋則有陶轂的《荈茗錄》、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沈的《本朝茶法》、宋徽宗的《大觀論 茶》、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另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唐庚的《斗茶記》、梅堯臣的《南有嘉茗賦》、蘇軾《葉嘉傳》、黃庭堅《煎茶賦》等。這些書及文章不僅在數量上超過了唐代,且對茶 樹的種植、茶葉的采制、煮烹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斗茶”活動,都詳細地予以記載。應該說,它們的寫作和問世,是北宋茶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北宋茶業發展的寫照。
總之,在唐代的基啤上,北宋茶業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