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旁邊有一個柏林禪寺,主持是從諗禪師。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參禪。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這時,引領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么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這是需要頓悟的三個字,無論是誰,來過與否,都可“吃茶去”,在茶禪一味中,去感悟生活。
禪門重“悟”,參禪目的在于明心見性。要“悟”就必須做到時刻能把握當下(此刻)的自己,每個剎那意識都不離開當下的自己,關注著自我的狀態。
當被問及“曾到否”時,如果死死順著問題回答,那就意味著,在思考此問題答案時,你的思維、意識已經離開了“當下的你”,而不自覺被問題牽引思考“過去的你”去了。
佛家講“緣起性空”,所謂空,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指世間萬物都是不停變化的,這一秒的河流已經與上一秒的河流不同。同樣,當下此刻的你,也已經與過去的你不同,現在的你并非過去的你。若是去考慮過去,那么你的心性就還糾結于過往,這就是“執著”,而非“放下”。
一旦被“來過否”問題牽住鼻子走,你就已經丟掉了“當下的自己”,在這言語的交鋒中便輸了。這表明你的的心性修為還不到,還容易被外物(一個提問)所影響。師傅讓“吃茶去”,不過就是讓你獨自去品茶,靜下心來,把“當下的自己”找回來。
在此公案中,不但順著問題回答的兩僧“丟了當下自己”,就連在一旁本來事不關己的院主也來追究問題的答案。當院主提問時,他也一樣離開了“當下的自己”。所以三人被統統斥去“吃茶”。
這里“吃茶”與飲食文化并無太大關系。在公案中的安全可以被替換成“打坐去”或其他的。在禪宗看來,吃茶和打坐,以及“行住坐臥”,一切生活,都可以是修煉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