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2相信作為普洱茶愛好者一定都不陌生,它是開啟七子餅茶的量產時代,它開啟了普洱茶原料配方的標準化,它正式拉開了普洱茶常規性產品。
一、第一階段:文革后7542
由目前的書面數據可以大概地知道,70年代中期由中茶或省來訂定收茶的價格和茶葉拼配的比例,所以有以“75”為開頭的茶葉配方,而出口的資料在70年代末已經有“7542”等等的茶葉編號。
在70年代是以糧食為主、茶葉為輔的時代,茶葉最主要以外銷為主,所以在當初為了要能夠賺取外匯,在1976年的時候茶葉的供銷部和外貿部,都有明確的指示要做好春茶的原料加工,以提升茶葉的質量為優先考慮,并希望能夠以機械化來量產,由此可知在70年代這個時間段的茶葉還是處于人工為主、機械為輔的時代。
還有這個時代茶葉是要交給國家的收購部份,不允許自由買賣,甚至是以物易物都被禁止,在這個時間所有的物品都必須要有票來換取。
二、第二階段:計劃經濟的7542
在80年代是計劃經濟的時代,所有的茶葉要經過供銷總社茶葉部門來統一經營,其他的部門不得插手牧購。
在這個時間段,產區和銷區的商業系統是不能夠體現了長久以來無法提升茶葉的質量和多元性的問題,生產者不關心茶葉的質量,流通的渠道單一,一切照計劃的經濟無法提升競爭能力。
三、第三階段:1985改革開放的7542
由于計劃經濟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社會,茶葉出口也因虧損而不得不改變步調。
因此,從1985年開放茶葉的多元化,并能夠接受個別的訂單要求,茶葉才能夠由產區和銷售商自由訂價銷售,也因此才會有多元性的茶葉產品來產生,而這個時間段普洱茶的大票也由原來的直式大票改為橫式大票。
從1980年開始,云南就開始積極的改良茶園,希望能夠增加茶的生產量,因此開始研究改良茶葉,希望能夠培育出多產的茶葉品種。
而這個在80年代的中期,則是積極地將這些多產的茶葉品種,取代掉原始的這些老樹茶園,所以在勐海地區這些新的茶園中仍能夠看到被砍伐剩下的大樹茶。
在勐海地區能聽到老一輩的人說,那個時候在推動茶葉的改革,因此將低產的大樹茶換成高產的臺地茶,所以從1985年以后所投產下去的新品種,經過三年的培育后就能夠生產面市,所以在90年代才會有大量的茶葉來供應內、外銷。
所以1985年,是7542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能夠接受客商的要求訂購,而脫離掉原始一成不變的配方要求,也因此這個時間段所做出來的產品才會比較符合品飲者的需求。
?而當初南天公司所訂購的產品,經由香港的客商口述,它的產品比一般的傳統茶餅質量更好,而這應該就歸功于自由市場的因素,它能夠要求更好的茶質,走自己的路。
文章參考:詹順騫《探索與品飲7542特性》[J].《茶藝·普洱壺藝》,2013(44)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