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功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便是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后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的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沖罐如紅柿般大;茶杯小如核桃。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于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沖罐(茶壺),并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后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
首先點火煮水,并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后蓋沫。
第一沖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
洗過茶后,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并圍一起,以沖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水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責任編輯: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