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中以煮茶、品茶聞名者代不乏人。唐代詩僧皎然即善烹茶,他與茶圣陸羽為至交,并留下許多有名的“茶詩”;五代十國吳僧文了善烹茶,游歷荊南,被譽為“湯神”;宋代南屏謙師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應之于手,非可以亨傳學到者”。同進代的還有僧人福全,擅長“茶百戲”,名聞一時。即以陸羽而言,不僅出身于寺院,且一生行蹤幾乎未脫離寺院。宋代一些寺院還舉辦“斗茶”活動。如余杭經山寺經常舉行由僧人、施主香客參加的茶宴,以鑒別各種茶葉的質量,并發明了把幼嫩的優質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沖泡的“點茶法”。這一切都極大地繁榮了我國的茶文化。
佛教禪宗寺院大多數都建于名山勝地、綠水青山之間,而且有著“農禪并重”的傳統。因此有條件的寺院都辟有茶園,流傳至今的名茶不少即源于這些寺院的僧人之手。例如四川蒙山茶,相傳為漢代甘露普慧禪師親手所植,有“仙茶”之譽,武夷巖茶,是烏龍茶的始祖。宋元以來,該茶以寺院所制最為得法,因此當地多以僧人為茶師;江蘇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擅長制茶,出產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浙江云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它曾以優異的質量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獎章和獎狀。此外,普陀山的普茶、黃山的云霧茶、大理的威通茶、天臺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產于寺院的名茶。
佛教茶文化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即禪師們借茶說禪而留傳下來的公案故事。例如《五燈會元》記載,一客人向南隱問禪,南隱以茶相待。他將茶水倒入杯中,茶滿了仍繼續倒……,客人說:“師父,茶已經滿了,不要再倒了。”南隱說:“你就象這只茶杯一樣,里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反映了禪去執、空靈的境界。另一關于“趙州茶”的公案尤為著名。趙州從諗禪師問新到僧:“曾到過這里嗎?”回答說:“曾到過”,趙州說“吃茶去”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