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茶”長得有點像北方的窩窩頭,又像沒有蒂的蘑菇,俯視像包子,仰視又像瓷碗,可謂“遠近高低各不同”。早在明萬歷年間就有沱茶的記載了,在云南茶葉中也是制茶工藝比較古老的茶產品。那么,沱茶究竟基于什么條件出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又發生了什么演變?不妨跟小編一起來探討一下。
沱茶起源:以“沱”之名
關于沱茶名稱的由來,傳聞很多,有人說因其成品形狀如團,團由沱轉化而來,故得名“沱”;亦有人說,過去云南沱茶主要銷往四川沱江一帶而得名“沱茶”; 古時茶商為了方便長途運輸和長期儲存,在包裝時用竹箬包裹每5個成品,再加以竹篾捆綁成一坨一坨的,“坨“同”沱“而得名。
沱茶演變:由“團”成“碗”的過程
沱茶屬緊壓茶,原狀產于云南省景谷縣,又稱“谷茶”。在明代《滇略》一書中就有記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在清末為了交通運輸的方便將成團的茶制作成碗狀形的沱茶便于運往敘府、重慶等地方銷售,所以又叫做敘府茶。到現在,最受歡迎的沱茶為云南下關所產,于是近40年來,云南沱茶集中于下關制造。
沱茶魅力:多種口味任君選擇
沱茶的魅力,絕不僅僅在于其外形的特別。豐富的內含才是在國內外均屢獲金獎的關鍵:用較細嫩的曬青綠毛茶為原料蒸壓而成的“云南沱茶”有著馥郁香氣,醇厚滋味;以普洱散茶壓制而成的稱“云南普洱沱茶” 有獨特的陳香和回甘的滋味。沱茶相較茶餅,口感不苦澀,水甜而香,尤其適合剛入門的茶友。
“沱茶”的外形所具有的可觀賞性是其加分點,配以經過不同工藝產出的口感,再加上明顯的減肥功效,三者合一成就了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未來的沱茶,經過歷史的演變或許會呈現更豐富的形狀和更具層次感的滋味,這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八分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