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白石山樵等,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與同郡董其昌齊名。二十九焚棄儒生衣冠,退隱小昆山南。后筑室東佘山,杜門著書。工詩善文,兼長繪畫。頗藏異書,喜鈔校舊籍。著作豐富,有《陳眉公全集》、《白石樵真稿》、《晚香堂白石山房稿》等多種,并輯《寶顏堂秘笈》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泡茶道的風行,離不開紫砂壺的興起,兩者相互促進。早期紫砂壺,容量較大。陳繼儒基于文人雅致的品茗趣味,倡導使用小壺泡茶,使之更具審美意韻。他與紫砂藝人多有交往,他的茶道理論對包括時大彬在內的一大批紫砂藝人的創作產生過影響。
陳繼儒的小壺茶觀點也得到同時代茶人的贊同。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說:“壺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盡色香味之蘊。故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馮可賓的《岕茶箋》也說:“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紫砂小壺是品茗的最佳茶具。
陳繼儒喜對茶史也有研究,曾為夏樹芳《茶董》作序,后又自著《茶董補》,是為補夏樹芳《茶董》之不足,又別著《茶話》一書。